从宁乡青铜器群看宁乡工业复兴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卢杏 今日宁乡 浏览:186

青铜器、文字、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标志。宁乡,这座被誉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的千年古邑,从青铜冶炼时代跨越到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前列的工业智造时代,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从商周时期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到上世纪声名鹊起名扬全国的“沙田量具”,再到本世纪蜚声海内外的大国重器“三一重起”等高精尖产品……宁乡域内大量出土的青铜器,就仿佛是先祖在广袤楚沩大地上撒播的工业文明种子,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升华,已经悄然成长为一片工业“智”造的森林,预示着宁乡工业复兴时代的来临。

探究宁乡工业复兴之势形成的原因,离不开宁乡人自古以来流淌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离不开宁乡人长期以来致力营造的暖春“气候”,离不开宁乡人竭诚尽智培植的生长“沃土”。

(一)工业复兴,离不开宁乡人自古以来流淌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那就是“工匠精神”。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这是荀子在《强国》篇里对青铜铸造的生动写照,强调了青铜冶炼需要用规整的模制出规整的范,铜与锡的配比要适当,工匠要心灵手巧。据考古专家介绍,宁乡青铜器的代表“四羊方尊”,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益考究,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被誉为“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专家指出,在遥远的商周时代,既没有发达的科技,更没有先进的冶炼装备,靠的就是工匠骨子里流淌着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才能铸造出这样被后人都惊叹的工艺品。

一直以来,楚沩儿女正是因为传承与发扬了先祖骨子里流淌着的这种工匠精神,才能世世代代始终立于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勇往直前,铸造出一个又一个高精尖产品,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制造的高峰。宁乡服饰派佼佼者“忘不了”,就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据了解,其一套西服必须经过247刀流线型裁剪、220道缝制工序、48000针缝制、46位次高温定型、8道程序的质量检验,以确保产品“零缺陷”。更有国之重器的三一重起,在其研发生产中始终发挥工匠精神,从而打破了国外大吨位汽车起重机的垄断地位。在其智能化工厂里,作业工人精密掌控着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数据。在他们的精密操控下,千吨级全路面可移动汽车起重机才能横空出世。窥一斑而见全豹。正是因为刻在骨子里的这种“工匠精神”,宁乡工业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二)工业复兴,离不开宁乡千百年来形成的适宜生长的暖春“气候”。

拨开历史的烟云看工业,早在商周时期,宁乡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手工文明的和谐发展“气候”。据专家介绍,青铜的出现对提升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由青铜铸造业形成的几个重要的地区也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宁乡就位列其中。据宁乡旧县志记载,炭河里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铙、瓿、鼎、方尊等,有300多件。专家分析,因为这些器皿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乐,可见当时以宁乡为中心,已经建立了一个崇尚文明、讲究礼法的方国,工业文明的种子,早已播撒在了楚沩大地。

春风化雨,乘势而上。近几十年来,当中国奋力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时,宁乡也迎着发展的“大气候”,奋发作为,将原本深植于岁月深处的青铜工业文明种子悉数捧出来,广播于春风里,耕耘于阳光下,从而营造了工业复兴的大好发展之势。从本世纪初的“兴工业强县”到当前的“举全市之力建工业强市”,宁乡始终矢志开拓工业复兴之路。从装备升级补贴,到建设工业强市若干政策,再到“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十条措施;从书记、市长带头深入企业“三抓两促”,到各级各部门精兵强将深入企业当“服务员”……这些实打实的办法举措,为工业强市注入了强大“政”能量,营造了适宜生长的“暖春气候”,青铜工业文明的种子得以蓬勃拔节生长。

(三)工业复兴,离不开宁乡人自古以来聚力打造的这方热土。

因四羊方尊、人面纹鼎等商周青铜重器的出土,宁乡被冠上“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美誉,享誉海内外,从而在世人眼里形成了一方神秘的热土。

为了让这方神秘的热土成为投资兴业洼地,宁乡人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坚持打造发展平台抓优势产业建设。

1997年,宁乡就在城区东北部三平方公里的一个区域,开辟出一方工业发展的热土,这就是宁乡经开区的前身;2006年,宁乡又独辟蹊径,在长常高速和319国道中间打通一条快速干道——金洲大道,以这条大道为轴心,建设金洲新区。多年来,宁乡以两大主体园区为载体,科学做好“加减法”,淘汰煤炭、造纸、烟花鞭炮等一批落后产能,加大人力、物力培育优势产业。目前,宁乡已形成了工程机械、储能材料、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宁乡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强大发展引擎,为宁乡工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据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宁乡规工增速在四县市()排名第一,成为宁乡工业步入复兴时代的鲜亮“风向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优质基因、暖春气候、发展厚土,宁乡青铜工业文明的种子已长成繁荣茂盛的工业森林;以“工业强市”的宁乡,正凝心聚力奔赴“建设制造强省”的辉煌征程!(本文原载于《湖南日报》)

相关链接:

人面纹方鼎

年代:商

尺寸:高38.5cm、长29.3cm、宽23.7cm

来源:1959年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寨子山出土,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饰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人面,人面周围饰云雷纹,人面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铭文,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象纹大铜铙

年代:商

尺寸:通高103.5cm、鼓间宽48cm、重221.5kg

来源:1983年宁乡市月山铺出土。铙为乐器,使用时口朝上敲击,用于军旅。铙身呈褐绿色,钲部作合瓦形,上宽下窄,甬呈圆管状,与钲腔相通;钲面饰以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兽面以长鼻为界,左右两侧对称,半浮雕两眼略微凸出,上刻云雷纹;形体高大,气势恢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铜铙中最大的一件。

“癸举”铜提梁卣

年代:商

尺寸:高25.9cm、口径11.9×14.6cm

来源:1963年炭河里出土。酒器,椭圆形,子母口,鼓腹,圈足,盖顶和器身饰四道扉棱。器身装有提梁,盖面上饰两组卷云状角兽面纹,盖缘上饰蕉叶纹,颈部饰八条夔纹,两侧有倒立夔纹,圈足饰夔纹,盖、底内有“癸举”二字铭文。出土时腹藏玉珠、玉管等1100余颗。

龙首皿

年代:周

尺寸:通高25cm、通宽32cm

来源:1990年代宁乡市黄材镇龙泉村出土。调酒器,器盖上有一盘踞的卧龙,器盖上有三条短扉棱,器身一侧有龙形鋬,龙首凸起,鋬下有垂耳,似龙尾;器身另一侧有一龙形流,流口为龙头,颈部饰有龙纹,并间有涡纹,腹部饰有夔龙纹并以云雷纹衬底。

铜斧

年代:周

来源:1959年在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寨子山出土的兽面纹铜瓿中就有224件铜斧。斧有长方形銎,弧形双面刃,刃部外扩,斧身两面饰线条纹。在这三种功能中,生产工具功能是其基本功能,随着斧的砍伐功能不断演化发展,后作为兵器和刑罚之具。

兽面夔龙纹提梁卣

年代:商

尺寸:通高27.8cm、口横14.4cm、口纵11.6cm

来源:1978年宁乡市回龙铺乡洋泉河出土。盛酒器,捉手为六瓣花蕾形,提梁为双股綯索纹。盖面、肩颈部装饰夔龙纹,圈足装饰细密的兽面纹。

兽面纹铜觚

年代:商

尺寸:高26.2cm、口径15.2cm、底径9cm、重884g

来源:1976年宁乡市黄材镇出土。饮酒器,盛行于商周;喇叭口,腰部收敛,高圈足外侈;圈足上部对称饰有两个“十”字形镂孔,腰部、圈足上饰由夔龙纹组成的兽面,龙身变形卷曲,兽面眼目突出,刻划线条极其细密。

变形夔龙纹铜鼎

年代:春秋

尺寸:径13.5cm、足6cm、耳高3.5cm

来源:1992年宁乡市坝塘镇保安村出土。直口,立耳,腹部微收,尖状足;器身主体纹饰为变形夔龙纹,上下均饰几何纹。

越式铜鼎

年代:西周

尺寸:口径19.3cm、通高19.6cm

来源:2003年宁乡县黄材镇栗山村出土大侈口,立耳,束颈,圆腹,弧底,三蹄足,器身素面无纹饰。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524211305701702&wfr=spider&for=pc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