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花鼓戏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戴凯勋 浏览:296

宁乡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独特的一支。花鼓戏源于宁乡流沙河的土坝,由乡间演进城,倍受欢迎。乡间旧时节的文娱生活极不丰富,花鼓戏更是乡间喜闻乐见的演出。只要听说哪里唱花鼓戏,人们奔走相告,尤其是堂客们更是高兴,不管路程多远,都会纷纷赶场。

肖克昌剧照

我在戏窝子宁乡流沙河镇土坝长大,老家距土坝只两里多远。幼时起看过许多土坝戏班的戏,听到过这个戏台的各种传说。与这戏班的第四代传人王命生、罗章林、刘梅桂等先生接触较多,并且拜罗章林先生为师学习胡琴、唢呐、锣鼓,得到他的信赖,又从他们那里知道许多宁乡花鼓戏的情况。

前几年写作《土坝花鼓戏的摇篮》时翻查过《宁乡县志》与《长沙志》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相关部分。今年又特访了这戏班的第五代传人、原长沙市花鼓剧团副团长伍岳云先生,印证了许多史料。因此,掌握了1958年前的宁乡花鼓戏的一些史实。

宁乡县最早的花鼓戏戏班是流沙河土坝戏班,清末时最早入长沙城演花鼓戏的是宁乡人黄道开率领的土坝“开泰班”。这是两个不争的事实,《宁乡志》与《长沙志》均有记载。

如清同治六年(1867)《宁乡县志.风物志》是这么写的:“据传道光年间,宁乡流沙河的土坝,已有花鼓戏的社班,名土坝班,有专门的行箱,活跃于宁乡、湘乡等地”。这个戏班的第二代传人黄道开因“开”取名戏班为“开泰班”,最先进长沙城演戏,奏响了湖南花鼓戏的序曲。土坝位于流沙河镇瓦子坪村,是古代交通要冲,是当时了流沙河地域的经济繁荣之地。东经唐市去县城,西经田坪去安化,北经黄材去桃江,南经大田方去湘乡,土坝是古道的交叉点。康乾盛世时,国泰民安,明间胡琴,唢呐,锣鼓盛行,狮灯,马灯,庙会鼎盛。接着便出现了民歌,民调的地方文艺自发创作热潮。‘打花鼓“便是其中一种最活跃的一种形式,这便是花鼓戏的起源,由此发展而成的地方便叫”花鼓戏“。优越的经济条件与地理位置,使许多民间艺人多汇于土坝,因此土坝出现最早的花鼓戏是当时必然的新生事物。

土坝戏班出现与道光年间,以当地的民间艺人黄五爷(俗称黄五抱鸡婆)为首,组成了一个”专业化“的戏班子,黄五爷便是这个戏班的创始人。至于他叫黄什么名字,现在土坝的黄姓后代未保存清时的族谱,无法查证,他的俗名今人知晓。黄五爷吹打拉唱样样都行,打花鼓时即会做男主角又会做女主角,同时口才很好,创作调子的时候出口成韵。这个这个原始戏班唱一台戏不足十人,三四个人奏乐,三四个人表演,至今民间流传着戏班子”七紧八松“的说法,即七个人唱戏是紧张的,八个人唱戏是轻松的。民间大户的喜事和地方的庆典活动便请他们去唱戏,一唱便唱到了临近流沙河的湘乡、湘潭等地。上宁乡出现了花鼓戏班,一时轰动了宁乡全县,到同治修县志时,文士们便把它记入了史册。

黄道开是土坝戏班的第二代掌班人,这时戏班子创作了多个人的戏,如三人戏《耍金扇》,四人戏《双采莲》等,这两个戏失传了,其余的剧目至今流传。黄道开本人小生、旦角都会唱,又善乐器,组织能力又强。他们从上宁乡唱到下宁乡,并且大胆进长沙城唱戏,一时轰动全城,甚至到湖南省。因此”史官“们修志时,又把它载入《长沙志》。

流沙河土坝戏班的第三代传人,他们唱戏的年代到了民国时期,至今健在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很多看到过他们的戏。这时由土坝作为辐射中心,四方八面来学戏的人很多,至今留有芳名的人也很多。

如:

阳菊泉;大田方新建桥人,文武双全,生、旦、净、丑唱尽。

黎新泉;大田方一字墙人,演生、旦都有名。

喻仁先;瓦子坪万水人,著名小生。

唐十九;流沙河人,著名小生。

王述斋;流沙河鸡鸣堂人,善演旦角。

徐星斋;草冲人,善演生角。

文寄慈;草冲人,善演旦角。

廖石中;田坪人,善演旦角。

胡寿怡;田坪学堂坳人,善演旦角、生角。

喻吉湘;瓦子坪黄泥坳人,有名的”打鼓佬“,他虽然是打花鼓戏的鼓,湘剧”湘华班“请他去打鼓,同样打得好。

陈卓章;瓦子坪盘龙湾人,是箱担行家,又会演戏。

如今三代传人散布各地,由他们为头又组织了多个戏班。如大田方班子、流沙河班子、草冲班子、田坪班子、唐市班子、洞庭桥班子等....


链接:https://www.sohu.com/a/151537322_368323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