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对子花鼓即宁乡地花鼓,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歌舞,它的历史悠久,
且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规律!
宁乡对子花鼓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丑角鼻子上划一道白的,两眼上各涂一道白的,或者在鼻梁上划一只蜻蜒,穿马衣马裤,头戴它帽,手舞纸扇,性格诙谐,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旦角化一般粉装,贴片子,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戴压领和下围,梳巴巴头,拖一束长发,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虽装饰华丽,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朴实的泥土气息。不同于戏曲中的名门闺秀或小家碧玉,乐队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一对花鼓演员和乐队共十人左右。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宁乡对子花鼓没有专门的班底,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
爱好者聚集起来稍加练习,即出去演唱,叫做“出花鼓”。
出花鼓前,演员要先化好装,而后敲响锣鼓,进村沿户演出,因此又名沿门花鼓。花鼓进村,乐器不止,他们沿途敲打“四季青”、“慢长槌”、“快长槌”等乐牌,用唢呐、笛子吹奏“露水梭”、“接姐”、“枫树落叶”等曲牌,曲调悠扬,节奏平缓,群众称之为“麻山开台”,又称“路皮子开台”。
听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呢,那个时候的对子花鼓大体分为两类。
一名“闹台子”,一叫“唱小调”。
闹台子用唢呐伴奏,高亢热烈,如《望郎》等;唱小调用笛子、大筒伴奏,悠娴轻快,活泼清新,如《阳雀调》。
花鼓每到一家,多是闹台子始,闹台子终,中间夹以一至两个小曲的表演,表演时,两个演员一来一往,内外荷花山水,时分时合,踏着音乐的节奏,根据唱调内容,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
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是宁乡对子花鼓的一个重要特征,演员多用对眉、逗趣、嗔怒来显示喜、怒、哀、乐、嗔、痴、乖、傻等各种情绪。旦角动作幅度小,多用碎步、挽手巾、挽扇的动作多,显得柔中带刚,既稳重又含蓄;丑角动作幅度较旦角大,多用猴头、跳步、虚点步,常以耸肩、伸颈等动态来表示情感,并招观众发笑,乐队则根据唱词、曲谱和演员的动作,配上相应的打击乐,整个演出音乐或高亢或优雅,皆和谐动听,动作朴实、健朗,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对子花鼓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晒谷场演出,也可以在堂屋中上演,有的还能站在用两条条凳摆成的丁字形凳上或一张方桌上表演。
对子花鼓的节目至今保留下来的节目还有40多个,这些节目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表现劳动人民对旧的社会制度与统治者的不满和憎恨的;
二是反映劳动场面或生产季节的;
三是反映男女爱情的,反映劳动夫妇之间相互爱慕,相互敬重,对劳动生活充满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