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古代陶瓷业发展及鹿角窑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戴爽飞 浏览:214

陶器制作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件崭新的东西。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英语单词“china”除了指中国,还有一个就是“陶瓷”。我市陶器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不少陶器和陶片。市文物局馆藏文物中,有我市出土的各个时期的陶器。如青山桥、炭河里出土的陶鼎和陶罐。东湖塘、资福、历经铺、巷子口、横市、大成桥、回龙铺、金洲等乡镇留有窑址或有以“窑”命名的地方,最能代表我县陶瓷业发展水平的是东湖塘的鹿角窑和资福的制陶。

鹿角窑,位于东湖塘镇西冲山,该镇有个鹿角窑村,就是因“鹿角窑”而命名。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宝庆陶瓷工人唐有龙携眷避兵祸,来到宁乡西冲山,见这里陶土,色质均佳,便取土试制陶器,并获得成功。于是在此定居,并带徒授艺,发展陶器业。清咸丰十年(1860年),匠人陈坤、杨以贤、李云美亦来此辟窑,陶器发展到了4家。主要烧制钵、坛、壶、罐。年产陶器6万筒(筒为陶器单位,一个一筒的陶钵,相当于一个菜碗的体积)左右。1862年,制陶专业户已达15家,年产量迅猛增加到45万筒。陶瓷品的质量与质料有很大关系。鹿角窑陶土泥质好,做出的坛钵器皿能煮饭、烧茶,还能腌菜。夏天盛水,经久水汁不馊。所做沟瓦,耐晒耐冻,经久耐用,远销长沙、望城、益阳、桃江等地。

资福的陶器在历史上就很有名了,至今犹存的六亩滩窑遗址,是宋代的一个大型民窑。遗址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70150厘米,内有红色硬陶匣钵、支座等窑具,还有碗、壶、钵等生活实用器具。资福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仍称“窑里”,在窑里,至今都还保存有一个窑厂,虽已闲置,但制坯、上釉、装窑、烧制车间一应俱全。陶器原料是粘土,要求土质纯净,要有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压、全干可磨,资福的土壤正是这种非常适合制陶的粘土。当地不少陶工肩挑陶器,挨家挨户贩卖。到醴陵后,买一担瓷碗往回走,再一路挨家挨户叫卖。一去一回都有赚头,一个星期得走300多里路程。买坛子或碗时,大户人家付现钱,小户人家往往用大米兑换。回到家里,所挑的除大米外,往往还有食盐、布匹等物资。2014年,宁乡县人民政府将资福陶瓷烧制技艺公布为宁乡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国《宁乡县志》对县内陶业发展亦有记载:“二都之资福寺、五都之鹿角窑、十都龙王潭,陶户皆数家或数十家。就地掘取沙土混合之埴坯,晒干锤碎、捣熟,捏制壶、缸、瓦、盎之属,装柴窑烧之,销售数十百里之外。鹿角窑坯质尤佳,仿铜官(望城著名瓷窑)货样,加以绿釉。又五都杨林桥蒋家冲、六都长桥港罐壶有名,外销益阳。十都六区水洞坑、胡家冲张家埠诸处产磁泥,细润洁白。光绪中,里人集资聘请醴陵磁工试办,因技劣货不适用而止。”

还有始设于清同治十年的横市窑,主要生产罐子、坛子。1934年,《湖南实业》统计,当年仅有4名工人生产。

大成桥的催壶子窑上有十来座崔壶窑,生产的崔壶子也很有名,销省内益阳、长沙、湘潭,还远销湖北一带。其崔壶子底部向内反凸,可充分接受火焰热量。制作时没有固定模具,全凭手性任意盛开。1949年以前,每年的315日在祭祀财神的会上,窑主们统一销售价格,各窑主不得滥价。制作技艺除祖传子女外,新增外姓学徒,必须经过商议才能入会。

还有回龙铺镇水口山村和黄龙村交界处的罐子窑,也很有名。观音土极具粘性,无杂质,纯度很高,烧制的陶器如坛、罐、缸、钵驰名全县,烧制的小瓦美观实用无渗漏,备受消费者青睐。罐子窑历史悠久,工艺代代相传。这里的田有窑丘、瓦片丘等名称,村民在挖土过程中甚至还挖出过窑址。当地村民蔡先保以做瓦为生,他的技术传自其父,其父又秉承其爷爷的衣钵,其爷爷又是跟随其太公学烧瓦……在当地,这样祖祖辈辈以烧窑为生的居民并非个例。

此外还有生产建筑用砖的砖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宁乡比较有名的砖窑有4家。分别是双井窑、梅溪窑、洋泉窑、鲤鱼窑。窑泥或挖山或取自田间,由窑主向地方租或买,一般亩自十八元至二十八元不等。据1934年调查统计,以上4家年产砖66万多口,产值5300元;产瓦800多万片,产值15000多元,多销县内。

作者简介

作者系1964年生,1982年参加工作,先后做过中学教师、报纸编辑。曾供职于《宁乡报》《宁乡日报》《东方新报》《今日宁乡》等媒体。长沙市作协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报端。参与《宁乡县历史文化丛书》《楚沩家风》《甘泗淇和李贞伉俪传》的编撰工作。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