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广大青年修好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基层实践三门课,以实干实绩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推出“青言青语”学习交流专栏,以高质量团青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在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实际行动推动“两个维护”再上新台阶。
参加《家训传家》的创作,如同经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家训传家》于7月10日-15日在社教节目中心科教频道播出,不仅在电视端收获好评,在新媒体端发布的推文也引发广泛关注。从节目筹备到传播,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当代性表达的深刻思考。
一、大屏创作:
在历史长河中探寻生活智慧
面对“家训”这一厚重的传统题材,创作团队首先要破解三大难题:一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故事、二是让经典题材突破刻板印象、三是让古老智慧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为了打好基础,团队认真梳理史料,从南北朝《颜氏家训》到清代林则徐《十无益》家训,搜集整理近 200 篇家训文本,挖掘出不计其数的人物故事。
在故事筛选阶段,团队面临艰难抉择。起初考虑聚焦知名度高的经典内容,但调研发现这类故事已被多次呈现,若重复创作难免陷入 “叙事同质化”困境。更关键的是,千年前的家训文本与当代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不少家训的经典语句,虽蕴含深刻哲理,却可能让年轻观众觉得有一定的距离感。团队反复追问:“观众为何要花费时间观看传统文化家训节目?”最终明确创作方向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需要能照进现实的生活智慧。因此,节目不再追求通史式梳理,转而聚焦“能解决当代问题”的传家智慧,让家训真正成为大众的“人生指南”。
分集逻辑的设计同样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初尝试按历史朝代划分,导致内容沦为“流水账”;考虑按人物分集,又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最终,团队借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逻辑,确定“立身、齐家、治学、处世、敬业、报国”六集主题。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结构,如同搭建阶梯:第一集探讨“如何做自己”,第六集升华至“如何对国家”,每一集都有具体的家训案例支撑。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疏离感,又克服了碎片化表达的局限性,让观众能循序渐进地感受家训文化的体系性。
节目最打动人的,是那些“小众而极致”的故事选择。“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事迹鲜为人知却震撼人心:45 岁赴任广西罗城知县时,他借贷路费,在自家老树下立誓“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地良心”——这次上任,我的志向不是为了吃饱穿暖,我发誓绝对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在罗城任上,他用野草当门、土块作桌,每日仅食一餐,被百姓亲切称为“于青菜”。儿子探亲离别时,他无钱资助,仅以半只鸭子相赠,留下“半鸭县令”的美名。去世时,遗物只有“绨袍一席、靴带两条”,其清廉自律令人动容。
东汉“关西孔子”杨震的“四知拒金”故事,通过情景再现得以生动呈现。当有人深夜探望并表示“暮夜无知者”时,杨震厉声回应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其坚守原则的形象跃然屏上。范仲淹“惟能忍穷,故得免祸”的家训,则展现出对物质欲望的主动克制,他教育儿媳“敢持至,当火于庭”的严苛,更凸显出淳朴家风的传承力量。
在影像表达上,节目融合了横跨全国的外景拍摄、细腻的历史情景再现、生动的动画包装等多元手法。古籍文物在特效加持下“鲜活” 起来,历史场景通过艺术还原变得可感可知,让观众在视觉震撼中触摸历史温度。
二、小屏传播:
让传统文化对接时代特点
相较于大屏的厚重叙事,新媒体端的传播更注重轻量化表达,核心目标是让家训文化“破圈”传播。创作团队深刻认识到,要让推文成为“爆款”,必须精准抓住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
团队系统梳理当代人的生存焦虑:职场中的“躺平”与“内卷”、教育中的“鸡娃”困境、家庭中的代际矛盾、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纠葛…… 这些时代特点成为连接传统家训与当代生活的桥梁。节目播出期间,“央视科教”微信公众号连续六天发布 7 篇推文,包括 1 篇总推和 6 篇分集推文,每篇都精准对接一个社会议题。
《家训传家》总推以“穿越千年家训,找到成就人生的6 把钥匙”为引,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指南。立身篇聚焦“躺不平卷不动”的职场困惑,用古代先贤的立身之道给出答案;齐家篇直击“富不过三代”的家族魔咒,揭示家训传承的重要性;治学篇回应 “学习能否改命”的疑问,展现“以学改命”的硬核力量;处世篇阐释“利人终利己”的深刻哲理,打破“损人利己”的认知误区;敬业篇以“古代卷王教你完成 KPI”为切口,传递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报国篇则升华到家国情怀,呼吁“你我都是传承人”。
语言表达上,推文大胆采用网络化语态,“躺平”“内卷”“KPI” 等流行词汇的运用,让古老家训焕发现代活力。例如:林则徐55岁在新疆推行“西部大开发”的经历,被描述为“遭遇职场滑铁卢后,用实干破解中年危机”;“样式雷”家族“戒浪游以勤职业”的家训,被转化为“别整天瞎晃悠,好好干活儿”的直白表达。这种接地气的“翻译”,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消除了传播隔阂。
关于“样式雷”家族的推文尤其典型。这个为清代皇家建筑立下汗马功劳的家族,史料记载寥寥数笔,但团队挖掘出其“八代传承” 的敬业密码。推文将“因见人家子弟不士、不农、不工、不商,呼朋引伴,酗酒呼众,败坏田产,荒废职业,凡我后嗣,俱宜猛省”的古训,转化为“看那些不读书、不种地、不干活的败家子,把家产败光了都不知道!咱雷家人可不能这样!”的鲜活表达,既幽默风趣又发人深省。
三、文化转化的可复制路径
《家训传家》的成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一,找“小切口”拒绝“大而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其追求面面俱到的覆盖,不如聚焦具体载体。
其二,用“故事”替代“说教”。观众记住的永远是具体的人和事:不是抽象的“敬业”概念,而是“样式雷家族八代人守护建筑图纸”的坚守。具体的选择与行动,远比抽象道理更有传播力。
其三,传播要“分众”施策。大屏适合深度叙事,满足观众对文化厚度的需求;小屏侧重碎片化传播,契合年轻群体的阅读习惯。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内容,才能让传统文化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从电视荧屏到手机屏幕,《家训传家》的创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家训从古籍文字变成生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改造,而是寻找“传统智慧与当代需求的连接点”。当于成龙的清廉、杨震的自律、范仲淹的节俭穿越千年,依然能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滋养时,我们便能理解: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能回答人类永恒的命题 —— 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面对家庭与社会。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古老的家训,正是《家训传家》想要传递的文化信念。当更多传统文化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当古籍里的文字能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总监制 | 杨继红
监 制 | 田 龙 刘 帆 张 磊
主 编 | 刘 铭 齐柯宁 李 瑶
撰 稿 | 杨 娜
编 辑 | 张鹤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