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沩江行”采访组来到了千年古镇巷子口。巷子口坐落在雪峰山余脉九折仑下、扶王山之侧,桂岩山、翠屏山等大山环绕,如天然巨璧镶嵌于群山怀抱之中。南宋时候,在这个古老偏僻的山乡,农家子弟易祓29岁进京赴考,考取了南宋淳熙12年(公元1185年)状元,“宁乡人会读书”之名从此扬名天下。在官山村罗带山山麓,沿石阶拾级而上,两侧苍柏肃立,鸟鸣蝉唱,理学大师、湖湘文化奠基人张栻和其父张浚长眠在翠绿的柏树怀抱之中。巷子镇“状元故里,理学源头”之美誉,成为了宁乡文化的标签和坐标。
状元易祓:宁乡文化的精神标杆
巷子口镇退休文化站长李旭琼带领着“沩江行”栏目组一行人驱车前往巷子口镇位于翠屏山的易祓墓。我们在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往山中前行。可我们在公路中往返几次都没找到。李旭琼说,易祓墓就在公路左侧的荒山坡中,现在还没对易祓墓进行保护,因此很难寻找。最后我们循着翠屏山屏一处荒草密布的山路找到了易祓墓。易祓墓淹没在一片荒野之中,仅一块墓碑证明此块荒草坡就是易祓墓。我们心中感到有些失落。“易祓墓正在计划保护之中,相关部门已做好规划。”李旭琼向我们说道。
状元易祓是我县巷子口巷市村尚书组人,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29岁赐封释褐状元。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中的652位状元中,湖南仅屈指可数的6位。在54年“政治生涯”中,从荆南师幕起步,逐步到实录检讨官、中书舍人、左司谏议官等,最后官至礼部尚书,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个人政治权力巅峰。政治生命贯穿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74岁恩赐朝议大夫,封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83岁告老还乡,85岁寿终故里,御赐祭葬。于国家,力主抗金。他对宋金对峙有精辟的理解,认为“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敌国如外强中干之人,仅延喘息”,力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复中原,其爱国情怀跃然字里行间。可惜世事弄人,主和派百般阻挠,抗金成南柯一梦。易祓一生著作颇丰。著《周易总义》二十卷、《周官总义》三十卷,成为一代经学文化大师,与同郡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与著名词人姜夔“折节交之”。自易祓后,“宁乡人会读书”的民谚远近皆知,几成宁乡标签;巷子口境内,世科里、献宝台、宝塔桥、识山楼、状元井等地名至今犹存,易祓逝世后安葬的陵寝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旭琼介绍,相传,易祓逝世后,风水先生为易祓寻墓葬之处,看中了屏山。由于屏山似一张大网,风水先生担心大鱼入网,再无造化,有“只能葬尚书,不能出尚书”之忧,于是奏请皇上定夺,皇上回复道:“此言差矣,能捕住大鱼的网,谓之好网,能留住圣贤的山,谓之好山。”当即传旨厚葬,并亲撰文:噫嘻!祓臣之生,生爱侯封,忠勤不泯。祓臣之薨,薨为渝葬,节又犹新。明明上品,万载留名;金阙之下,左阁忠臣;九重之内,第及皇亲;至德至仁,功满朝廷;朝官石马,赦护坟茔。
易祓病逝之时,正遇百年罕见的春旱。易祓下葬之日,屏山沩水云雾升腾,弥漫乡里。几个时辰之后,细雨绵绵,如丝如网,如烟如织,飘飘洒洒了三天三夜。泥土尽湿,草木复生,万物勃发生机。这场“屏山烟雨”引来神奇说法,大家都说,这是屏山仙穴的造化,易祓圣贤的神威,文曲星坠毁,惊动了雨神普降甘霖,普渡众生。更有玄乎者说,有人亲眼看见易尚书站在网形山之巅聚山水灵气,造雾凝云,其身影随云雾升腾而高大无比,直入云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易状元的勤奋苦读激励巷子口多少代人写下了非凡的历史,仅在南宋时期,巷子口就考取进士、举人达20多个。如今,巷子口镇借力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的良好契机,以国家4A级风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作大背景,用“十里画廊”这一方美丽独有的风景,成立“中国状元文化研究会”,以弘扬状元文化为己任,以培育新时代各行各业“新状元”为抓手,通过“状元文化研究”“九折仑户外运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宁乡的状元文化,打造长沙大河西新的“文化名片”,全力推进宁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理学家张栻:湖湘文化奠基人
在李旭琼的带领下,我们带着一腔敬慕,踏着夏天的酷热,前往罗带山探古寻幽。罗带山,背依九曲奇峰,循峰而下呈马蹄形,张南轩墓(包括张浚墓、南轩)坐落于山坳之中。在山脚之下,我们沿石阶拾级而上,只见两侧苍柏肃立,鸟鸣蝉唱,好一处风景如画清幽之地。理学大师、湖湘文化奠基人张栻长眠在翠绿的柏树怀抱之中,其父张浚则葬在左侧山头。
张南轩墓面积共为1411平方米。两墓四周花岗石护砌,以三合土封顶。由拜道、拜台、华表、香炉、墓围、墓碑等组成。张南轩墓自宋以来,历代皇帝推崇有加。明在墓前建南轩祠,清改为南轩书院,成为湖南宁乡四大书院之首。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张南轩墓(含张浚墓)成功晋升为“国保”单位。
张栻,号南轩,南宋大儒、理学大师、教育家,湖湘学派鼻祖,湖湘文化创始人。初师事胡宏,得所传理学,先后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多年,与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黄宗羲、陈亮、朱熹等推崇备至,历代朝廷景仰有加。张栻为理学研究大师、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世称南轩先生。其父张浚,南宋名相暨抗金统帅,曾力主抗金,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与岳飞、韩世忠合称抗金三大将。
关于张栻父子葬在宁乡民间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浚在贬长沙期间,久闻沩山的名胜,张浚、张栻父子在策马游沩山诸多名胜后,沿着九折仑而归,行至九折仑尽头龙塘谷地,马突然止步不前,几经鞭策,仍纹丝不动。父子就下马休息,环顾四周,两边奇峰突立,山峰连绵,中间峡谷,沩水奔腾,这山的灵动,水的清幽,叩动了父子的心扉,一洗父子心怀的万里尘。张浚对张栻说,我百年之后,就在这里长眠了。张栻默默点了头,并在选中的山头留下一个铜钱作为标记。父亲病逝后,张栻请道士来此择地,说来也奇,选中的墓穴中插下的罗盘针,竞穿中了当年留下的铜钱。作为名震朝野的大臣,要找一个名山安葬自己并不难,可偏要选择龙塘这默默无闻的地方。这可能是老天爷在冥冥之中所作的安排。
张浚逝世后,张栻在父亲的墓前,盖起了一座叫做南轩的书院,自此一边与青灯黄卷为伴,一边悉心守护着父亲的陵寝。十多年后,张栻病逝,亦来此陪伴父亲。为了纪念两位大臣,宋朝廷皇帝在此修建了御旨碑,修建了一座古桥,名叫官步桥,大小文武官员需在此止步,下马去凭吊。当时著名的大理学家朱熹特撰写了御旨碑文,后来又在此建了父子祠,并创立了南轩书院。而今,庙祠、书院已经被风吹雨打吹去,化作泥土,只留下土坟和石碑。父子墓地相距约50米,背依九曲奇峰,清泉如注,奇松隐逸,古樟隐翳,面临一马平川,古镇炊烟,人流如织。千百年来,这里吸引着读书的牵挂和寻觅,震撼着无数读书人的心灵,“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普遍接受这一政治教化。
张栻十分重视教育,他曾主持岳麓书院,主张以“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为出发点办学,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张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也是他的教育思想。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更提出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传道济民”,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张氏就在父子河对岸,青瓦白墙、绿树环抱、功能齐备的南轩中学书声琅琅,现在南轩中学,正朝着迈向打造省级特色性农村初中学校而努力。张栻以文修身,以心观世,思力深切。智慧、寂寞、笃定,连同他与时代肝胆相照之时的呐喊,昭示出读书乃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
张栻在理学上的贡献举世皆知。他对宋儒尤其是对朱熹、陆九渊独特的见解与继承,使之在一个超出常人的理喻和把握的世界面前具有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如今,张南轩墓静止为一山空幽之中,融入于天地的胸怀之中。但张栻“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了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张南轩墓对于研究宋代丧葬习俗和墓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研究南宋政治军事文化等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南宋状元易祓雕塑
张南轩像
链接:https://www.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4/10/20/566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