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裴头陀与禅相裴休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吴孝斌 浏览:193

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由于长江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接,遂成为内陆山。金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镇江市区西北,山势巍峨,景色壮丽,登临俯视,长江浩瀚。由于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而使得金山成了江南名山。

裴头陀与金山、白蟒的关联

金山寺便坐落金山其上。其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在其中,金山及金山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及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故事都与唐代一佛家修行人相关联,他就是裴头陀。

裴公洞裴头陀像

裴头陀被视为金山寺的开山祖师,金山其名的来由其中一说也与他有关。《金山志》(清•卢见曾撰)载:“头陀岩在山西北,唐裴头陀所居,又名祖师岩,岩下为裴公洞,有头陀像供其中。”据说当年裴头陀到达此地法海身居山洞,精研佛理,开山种田,募修佛寺,一次他意外得到一批黄金数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金山之名即由此而来。

《金山志》载

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有:“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锜奏闻,赐名金山。”宋王存《九域志》载:“金山有裴头陀挂锡于此,后断手以建伽蓝,忽一日于江际获金数镒,李锜镇润州以表闻。”宋代释惠凯在其所撰的《金山志》一文开篇也即说:“山在江中,去城七里,唐李锜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江得金,故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亦载:“金山府西北七里大江中。风涛环绕,势欲飞动,一名浮玉山,一名互父山。又名获苻山,相传晋破苻坚,献俘山下,因名也。亦名伏牛山。《唐志》:贡伏牛山铜器。谓此。亦名头陀岩。《志》云:唐裴头陀挂锡于此,于水际获金数镒,故又名金山。”

至于裴头陀与白蟒的关系亦是有记载。《金山志》(清•董天工等撰)载:“裴公洞,在山巅头陀岩中,深入四五丈,昔有白蟒踞焉,一名蟒洞,唐裴头陀厌胜去之。” 《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北岩有蟒,头陀入洞禅观,蟒遂去,后莫知所之。”

宋朝著名诗人张商英曾寻访于此而写下《裴公洞》一诗,诗为:

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清代姚有纶也写下《裴公洞》一诗,诗为:

古洞孤峰上,裴公不可求。

黄金兹杳渺,白日为迟留。

水气晴疑雨,汀花春复秋。

灵蛇何处去,鹳鹤起山头。

《白蛇传》剧照

裴头陀,这位唐朝的禅师怎么也没想到,其与白蟒的特殊因缘却使他在后世作品中演变成了法海禅师的形象。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而后演变成为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使得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却掩盖了裴头陀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一代名相、禅宗正脉裴休

说起裴头陀,不得不说一代名相裴休,因为根据相关志书的记载,裴头陀之父即为裴休。裴头陀之出家乃其父所送。

《金山志》(清•卢见曾撰)载:“裴头陀,河东人,相国休之子,休作文送之出家。”《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相国裴休子也,生而胎素,颖异不群,休作文送之出家,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

《金山志》载

裴休(786860),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人,正史《旧唐书》卷一七七及《新唐书》卷一八二均有其传记。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其进士出身后曾官至礼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他在为相期间,积极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取得了多方面的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使,被贬之后潜心研究佛教经典。裴休不仅博学多能,而且工于书法,擅长绘画和诗词,是唐代多才多艺的宰相。裴休还是一位严持戒律、深究佛典、真修实证的虔诚佛教信徒。然而若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言,其佛学造诣则更为显要。

裴休像

裴休与多位名僧都有深交。《旧唐书·裴休传》载“(裴休)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太原、凤翔近名山,多僧寺。视事之隙,游践山林,与义学僧讲求佛理。中年后,不食荤血,常斋戒,屏嗜欲。香炉贝典,不离斋中;咏歌赞呗,以为法乐。与尚书纥干皋皆以法号相字。时人重其高洁而鄙其太过,多以词语嘲之,休不以为忤。”

裴休与黄檗希运禅师(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起的第五代祖师)交往特别密切,黄檗禅学对裴休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裴休会昌二年(842年)在钟陵迎请黄檗禅师上山,安置在龙兴寺,旦夕问道,并随录日常对话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简称《传心法要》)。大中二年(848年),裴休到宛陵为官,又请黄檗禅师至开元寺,随时问道,记录为《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简称《宛陵录》),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经典。

黄檗希运禅师

裴休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黄檗山寺志》有载:“(希运禅师)嗣法弟子六人:曰临济义玄;日睦州尊宿;日千顷雨;曰乌石观;曰罗汉彻;曰裴休居士。”《 先觉宗乘》与《教外别传》有“唐相国裴休(嗣法黄檗运)”及“相国裴休居士(黄檗运法嗣)”的专篇记载。裴休与黄檗禅师还有诗歌酬唱。一日,裴休赋予诗呈黄檗禅师,诗云: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度漳滨。

千徒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

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黄檗禅师随也应和一诗,诗云:

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

虽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裴休后又归崇于圭峰宗密禅师,大中九年(855年)十月十三为圭峰禅师宗密传法碑撰文并书丹,成为保存至今的晚唐佛寺碑铭精品,大中十一年他手书宗密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

《清凉山志》卷六之《名公外护》中亦有《唐相国裴休传》之专载。

《传法正宗定祖图》

由于裴休对佛教的造诣深厚,著作甚丰,青史流名。北宋名僧契嵩(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所撰的《传法正宗定祖图》(简称《定祖图》)随同《正宗记》一起呈送宋仁宗。该《定祖图》所列四十四人,他们是:“始祖释迦牟尼佛,祖宗三十三祖;以及附出的竺大力、佛驮跋陀、昙摩迦罗、僧祐、支强梁楼、那连耶舍、波罗芬多、犍那、裴休、刘煦。”这些人物,又见于《正宗记》中,而裴休位列其中,足见其法脉的正宗与地位之显赫。

沩山密印寺情缘

湖南省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有密印禅寺,是禅宗一脉沩仰宗的祖庭,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却与裴休父子有着特殊的情缘。

沩山的开山祖师为灵佑禅师(后赐谥“大圆禅师”尊号)。根据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卷之一《开山缘起》的记载,受司马头陀的点拨,灵佑禅师遵师父百丈怀海禅师之命,“以元和八年(813)八月十五日入沩,结草庵翳荟中。”而后得到懒安禅师及众人助力而“共营梵宇”,于元和末年(820年)建成应禅寺,其时“垦田安众,遂至千馀。”

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令毁浮屠”。灵佑神师不得不遣散众僧,而自己则在沩山“裹首遵养自晦”。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驾崩,随后唐宣宗李忱登基并废除武宗禁佛令。时为湖南观察使、潭州刺史的裴休,闻灵佑禅师道行而迎请其出山,他让灵佑乘坐自己的车舆,自己则站到灵佑徒弟的行列,提请灵佑削去须发再现僧相,并捐重资兴建道场。志中有载:“宣宗释禁,会相国裴休节镇潭州,闻师道行,以己之舆迎之,亲为落发。尝造请玄奥,身为弟子,捐资大建刹,置常住田三千七百亩,或曰二万七千丘。”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裴休奏请唐宣宗御赐寺额“密印寺”应禅寺由此而改为密印禅寺。

裴休之夫人还捐资开凿石龙枧,其蜿蜒如龙,泉水流淌,颇为壮观,一直是沩山十景之一。志中有记:“石龙枧,从毗卢峰接水入天供厨,蓄泄有池,螭首承之,约二里许,裴公夫人施,计石四百二十块......。”

裴休还送自己的儿子到沩山密印寺出家。有文称,裴休的儿子裴文德高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时年皇太子得恶疾,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裴休于是送自己的儿子裴文德代皇子在密印寺出家,住持灵佑禅师赐号“法海”。(但笔者在所掌握的古代史料中未见有此之记,此或是后人的臆会。)

而在《大沩山古密印寺志》中却有多处提到裴休训子出家之事,如志中远目敬所写的《裴公墓》一诗为中有:“......训子兼成功德沼,石龙千载施瑶琼。”还特别标注“公有训子出家文,兼凿石龙枧。”其训子出家文即为“警策箴”,是劝勉其子精勤向道之文。据今人所记其文(也有人认为不实,因为其与裴休诗文风格相去较远)为: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据说裴休为此还作偈二首,为:

(一)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二)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裴休墓

裴休最终把自己的归宿地选在了沩山,在密印寺前七里许端山之阳,回心桥附近,有裴公墓。在其墓碑上刻有“唐故相国裴休之墓”,在墓陵前的石柱上,刻有宋孝宗淳熙年间的礼部尚书易祓撰写的墓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存。”

《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卷之一《历代护法表》之首位即为裴休,记曰:“裴公休,字公美,济源人。太和三年,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拜官监察御史,进中书门下平章事。秉政凡五岁,为宣武军节度使。寻改湖南观察使,出镇长沙,因家焉。尝读书金牛冈华林诸山,与大圆善觉订性命之理。大沩山密印寺,其所奏建也,请赐寺额,而湖南诸大丛林,又多公所奏建。为大圆灵佑禅师捐资,置饭僧田三千馀亩,乞朝廷贷其租。并造石龙枧数里,引水以达于厨,至今尚存。尝送子出家。时值武宗毁寺逐僧,大沩遂空其所,佑亦裹首为民。未几,宣宗释武宗之禁,公固请而出之,乘之以己舆,亲乃为其徒列,复创其居为同庆。卒葬沩之地,名端山。”

裴氏父子由此而成了沩山的重要文化元素,至明末清初之际,人们为了怀念裴休,又在沩山修建了“裴公庵”以示纪念。1956年,毛泽东亲自题嘱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一定要好好保护。”

裴头陀苦行现大爱

裴休的儿子在出家之后,没有辜负裴休的一片苦心。他先是在密印寺修行,后外出参学,曾游历江西庐山等地,其后就来到江苏镇江浮玉山的泽心寺修禅。他效仿前辈高僧的苦行方式,行头陀行(佛教僧侣行头陀行时,应遵守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佛说十二头陀经》中佛告迦叶:“阿兰若比丘,远离二著,形心清净,行头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著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以禅观度日。故当地之人尊称其为“裴头陀”。

原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当时濒临倾毁,破烂不堪。裴头陀发誓要修复寺庙,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身居山洞,苦行勤修,筹资修庙。后成功修复庙宇,并获敕名金山寺。裴头陀也就成了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师。

《金山志》卷之四《高僧•裴头陀》载

《金山志》(董天工、刘名芳编)卷之四《高僧•裴头陀》载:“裴头陀,河东裴相国休之子也,胎素而生,生而頴异不凡,休作文送之出家,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斋一食,六时危坐,后至金山岩中,每入禅观,重开殿宇,功成不知所之。”

后人认为其是文学作品《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及《白蛇传》中法海禅师的原型,而将“裴公洞”改称而为“古法海洞”。

而志中“重开殿宇,功成不知所之”的记载,说明了金山寺建成之后,他却悄然消失了。此或是一代高僧裴头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救世慈悲的大爱之心。

(成稿于2017617日晚)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