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的这座桥毛泽东来了三次,见证了百年风云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宁乡发布 浏览:285

1914年,102年以前,一个普通的风和日丽的日子。

有一个穿着长衫,身材高大的年轻人从韶山冲出发,步行来到宁乡。他来找一个绰号“何胡子”的私塾先生。

那一年,这位私塾先生38岁,这位高个子年轻人21岁,他们刚刚在长沙相识不久,就已经结成了“忘年交”。

在宁乡杓子冲,何胡子设酒杀鸡款待这位唤作“润之”的同学。

传说,何胡子还特别叫了一位当地有名的包子师傅,给“润之”做了一屉宁乡特色包子。

随后,两人漫步在当地一座名叫惠同廊桥的古桥上,一边赏景,一边促膝长谈,在历史长河中溅起一朵美丽的浪花。

3年后,1917年,这个高个子年轻人和友人萧子升一起,不带分文,随身就带着文房四宝和换洗衣物,从长沙楚怡学校出发,游学乡里,再次来到宁乡。

这一次,三人同游惠同廊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寻救国大本大源。在这里,这位年轻人与萧子升举杯对赋,留下“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美言。

这位高大年轻人就是毛泽东,

何胡子,即何叔衡。

这座桥,就是涓水河沙田乡集镇段,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会龙桥,今日叫做惠同廊桥。

十年后的1927年,何叔衡的长兄何玉书倡议,在廊桥上修建茶亭,所以后来也称惠同茶亭。同样在这一年,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惠同廊桥,考察农民运动,在茶亭听取当地群众的心声,为撰写《农民考察运动报告》收集了材料。

在毛泽东考察宁乡的同时间,在这座廊桥上,何梓林、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等六位爱国志士情投意合,以茶当酒,结为盟兄弟,誓“以民族事业为已任,共同寻求救国之真理”,所谓“廊桥六君子”。

何梓林,后来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侍卫武官、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官,在北伐途中牺牲;

何叔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姜梦周,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湖南教育界的先驱,就义于长沙识字岭;

谢觉哉,后来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

王凌波,后来成为中共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主持校务工作;

夏果雅,后来成为宁乡反封建领导人之一。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见证革命先辈风云人生的起步,

成就宁乡红色文化重要节点,

惠同廊桥,

这座位于宁乡县沙田镇涓水河上的古桥,

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惠同廊桥,始建于1835年,是当时宁乡通往娄底、安化、涟源的重要主道。桥面、桥墩、栏杆、廊柱均为巨石砌成,廊房为木结构,亭内建有长凳。桥头的石拱门及清末举人岳蔗题联都保存完好。

桥西联曰

“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树;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金瓯。”

桥东联曰

“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圯来。”

廊桥黛青的小瓦,飞挑的檐角,梁上精美细腻的雕花,栩栩如生的双凤朝阳图案,形象逼真的日、月、刀、剑刻画,无不体现着当时的精细工艺。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惠同廊桥任时光荏苒,带不走绰约的风姿、悠悠的情怀;河水叮咚,流过千年岁月,留下千古传说……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