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毛泽东来宁乡的故事,可以回溯到1917年。
当时24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那年夏天,他利用暑假期间,与同学萧子升一道,不带分文,以“游学”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徒步社会调查。这已经不是毛泽东第一次“穷游”了。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毛泽东就曾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此时,青年毛泽东已经深切意识到,学习不仅是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走出校门,走到社会搞调查,体验民情。
所以,在1916年到1918年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娄底、长沙、岳阳、宁乡、浏阳等十多个县。而这次来宁乡的游学,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与萧子升从长沙出发,经夏铎铺石仑关到达宁乡县城。来县城第一天,他便找到了自己在一师的同学王熙。王熙家境贫寒,住在湘乡街附近,与大多数湘乡街居民一样,王熙祖辈和父辈是从湘乡来宁乡谋生的手工业者、小作坊经营者等,湘乡街这个地名也因湘乡人在此扎根而得名。
毛泽东、萧子升在王熙家住了两晚,留宿期间,毛泽东经常与周围的小商人、贫雇农等底层居民交流,询问他们生活工作等情况。之后,他与萧子升又游历了宁乡劝学所、香山古寺等地。“当时的宁乡劝学所所长喻士龙热情接待了这两位‘游学客’,并赠两贯盘缠。毛泽东便以‘士龙’二字做了首诗:世乃国家宝,龙为江海灵。”原宁乡档案局方志科科长蔡水林介绍道。
据王熙的女儿王琼美回忆,毛泽东在王熙家留宿时,体恤王家困难,每天只在王家吃一顿饭或者干脆不吃饭,便上街写对联、搞调查去了。临别之时,毛泽东不仅留下了铜板给王家,还写了对联“爱君东阁能延客,别后西湖赋予谁”赠与王熙。
从王熙家出来后,毛泽东与萧子升来到了珍洲宋旦父家。“宋旦父家很具有代表性,是珍洲的大户,家里有长工、短工,毛泽东到他家很容易接触下层的贫民了解情况,也容易找到当时革命的同盟军。”宁乡文史调研员廖建清说。
在宋旦父家做完调查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当晚就来到了家住万寿山的同学廖时旸家留宿。第二天,二人继续游学,他们经白马桥前往回龙山,再经黄材来到了沙田杓子冲何叔衡家。见到挚友的到来,何叔衡激动万分,三人紧紧相拥,畅聊一路见闻,探讨革命事业发展。
“当时我们家比较困难,但家里还是用腊肉腊鱼来款待他们,毛主席爱好运动健身,每天早上就在家门口的坪里练剑,或在前面的大塘里游泳,他们就住在这两间房子里面,不太出门。”何叔衡的后裔何盛明指着眼前的房子跟宁视君介绍道。在何家的盛情款待下,毛泽东与萧子升在这里休息了两天三晚。他们在杓子冲访贫问苦,掌握了大量底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
之后,二人来到了沩山密印寺,这也是他们在宁乡游学的最后一站。据沩山当地老一辈介绍,毛泽东与萧子升慕名来到密印寺后,要求见方丈。起初,庙里的和尚看到他们行乞的打扮不愿通报,最后,见二人坚持己见,便让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便条上送给方丈。仅凭这一张便条,他们便顺利见到了方丈。
“方丈看了之后,就马上吩咐看门和尚请他们进来,他们进来坐下后,方丈对毛主席说,这位就是毛施主吧?毛主席感到很惊讶,回答说你怎么知道我姓毛呢?方丈说,两位施主是签了名的,你的名字一个字占了两格,而萧施主的名字是一个格写了两个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在这里,方丈就对毛泽东和萧子升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宁乡文史专家龚阳初说。
之后,方丈留毛泽东、萧子升二人聊了经史子集等话题,这几次与方丈的谈话,令毛泽东印象深刻。直到1948年,毛泽东还与秘书李银桥说起过在密印寺与方丈交谈一事。离开密印寺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又前往了安化梅城、益阳、沅江等县。这次游学,历时一个月,行程900多里。
游学回长沙后,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他的老师黎锦熙写了一封信:“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大意就是“要改变中国混乱局面,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思想,应该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就在工农群众”。可见,这次游学对他的影响之深。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怀抱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这次游学调查,不仅丰富了毛泽东主席的人生,也影响到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后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著述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早期的思想基础。”宁乡文史专家谢仲舒说。
毛泽东第一次来宁乡时正值青年,他满怀崇高理想,积极投身于革命的伟大抱负中。此后,虽然很长时间没能来宁乡,但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这里。
1955年6月,毛主席回湖南进行调研考察,路经长沙时,在列车上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当时,时任宁乡县委书记的张鹤亭参加了此次会议。座谈会中,张鹤亭向主席汇报了宁乡珍洲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之后,毛主席还亲切地询问了沩山密印寺。据张鹤亭后来回忆,毛主席当时还深切叮嘱他道:“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这次座谈会后,1959年,毛主席再一次来到了宁乡。这次虽然只是短暂停留,却给宁乡人民带来了无限回忆。
今年71岁的黄乐之,家住夏铎铺镇凤桥社区。1959年,他在放学回家途中偶遇了毛主席,这段回忆让老人铭记了60多年。“那时候大家下午吃了饭还没有出工,看到有很多轿车停在那里,毛主席就从车里下来并站在小河沟那里,大家都一边跑着过河一边喊毛主席。”
当时,宁乡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闹春荒,公共食堂断炊、社员饿肚子的情况十分严重。6月27日,毛泽东从故乡韶山回长沙时,特意取道宁乡。途经夏铎铺龙凤山附近时,他下车做了短暂视察,并询问了当地群众的农作情况。
这次途经宁乡,毛主席下车步行了近一公里,路上他边走边看边问,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毛主席才上车继续前往长沙。临别之际,他与凤桥的居民们挥手告别,人们恋恋不舍地目送主席离去,期盼着主席能再次来到宁乡。
毛主席两次亲临宁乡,虽然每次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但他高大伟岸的形象,关心农民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上的深情,一直留存在宁乡人民心中。毛主席与宁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