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归国谣》别解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喻立新 浏览:279

毛泽东手书《归国谣》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经填写过一首词——《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①,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诗人用词清丽、造句新奇,赞美了一个月夜之景胜,大意是:今夜的月光一直把很遥远的地方都照亮,清亮的光辉不让青山消失。清溪之水却向长满青草的沙滩上流淌,此时雄鸡停止了啼唱,隐约听见有马嘶人语,眼前的长亭也露出了白色的曙光。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亲笔书写了三首词送给女作家丁玲,《归国谣》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首词系毛泽东何时何地所作却是一个谜。

有人把它定为毛泽东191912月为驱张(敬尧)运动赴京所作,以求其政治含义②。另有人认为“似乎为毛泽东于1918年三四月问所作”,理由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曾在此间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游历了20天,这首词“当是写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夜间行路所见景色与感受”③。还有人认为,《归国谣》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时所作,具体地点为安化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上④。

笔者认同“《归国谣》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时所作”的观点,但认为填词地点应在宁乡沩山密印寺。

1917年暑假,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青年毛泽东邀同学萧子升走出书斋,一路“化缘”,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做社会调查。他俩一把雨伞,一个布包,剃光头发,赤脚草鞋,身上不带分文,全靠替人写字换来食宿。毛、萧二人从长沙出发,首先来到宁乡,听说宁乡沩山有一个著名的千年古寺,于是慕名前往。

一天傍晚时分,毛、萧二人终于来到了沩山,进入密印寺拜见了方丈。方丈与他们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并留他俩同进晚餐。当晚他俩就留宿在密印寺。

据说毛、萧二人原计划只在密印寺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天空乌云密布,他俩准备参观万佛殿后前往安化继续“游学”。在万佛殿内,碰巧遇上刚做完早课的方丈。方丈说万佛之中有一尊纯金佛像,相传平凡之人很难辨认出来。当时毛泽东绕行殿内,对着一尊佛像一指,方丈心中一惊:“佛门之外,一眼认出本殿金佛,唯有这青年人。”于是定要邀请毛泽东前往客堂谈经论道。这就是现在沩山广为流传的“毛泽东惊天一指认金佛、大和尚执意邀毛谈佛经”的故事。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密印寺方丈与毛、萧二人第二天又进行过长谈是肯定的。萧瑜(即萧子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国外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回忆录,中译书名为《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书中有“沩山的寺院”一章,记载了与方丈的两次会见经过。第二次会见,他们谈了很久,也谈了很多,但主要谈论的是有关儒、释、道等方面的话题。

两次长谈中,方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贯穿了佛教和人生的真谛,在于救人救世,悟彻大本大源。毛泽东由此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⑤。当然萧子升回忆录无此记载。该书虽然能让后人详细地了解到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更为真实的毛泽东,但也有很多对共产党不敬的语言,甚至有自吹的嫌疑。毛泽东倒是对沩山之游念念不忘,据说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深情回忆了沩山之行;1948年与卫士李银桥交谈中曾经提及此事⑥;195512月份毛泽东接见中共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时,亲切问起了沩山密印寺的情况。据张鹤亭后来回忆,毛泽东当时面带微笑,且意味深长地叮嘱他道:“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⑦

“文化大革命”初期,宁乡县革委会计划筹建“毛主席早期在宁乡的革命活动纪念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革命纪念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毛泽东1917年在宁乡游学期间许多当事人进行过调查,其中就有一个叫法一的和尚。法一是毛、萧二人在密印寺期间结识的一个小和尚。萧子升的回忆录说:“法一,十五岁,很会说话,字也写得很好。从我们初到那里起,他就引起我们的注意。”⑧书中对法一叙述较多,可见作者对法一印象之深。毛泽东也没有忘记法一,他在1948年参观陕西省佳县白云山庙时就忆起了法一,特别记得法一还曾请他在“扇面上题了字”⑨。

法一和尚在接受调查时也提到曾请毛泽东在一把纸扇上题过字。他回忆:毛泽东与萧子升留宿的第二天,与方丈长谈后已是黄昏时节。他陪同毛、萧二人沿沩水散步,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处。三人在留宿处后坪观月,毛泽东诗兴大发。因留宿房间没有桌子,毛泽东只好来到隔壁的斋堂,在斋桌上写作了一首诗词。他当即请毛泽东将其题写在一把纸扇上。遗憾的是,纸扇毁于第二年(1918)密印寺的大火之中。

关于那首诗词的内容,法一说:“诗词是写景之作,与那天傍晚的散步有关,其中有月呀、山呀、溪呀什么的。”如此说来,那首诗词应该就是《归国谣》。毛泽东写作的诗词不少,但现存青年时代的作品不多,其中含“月、山、溪”的唯有《归国谣》。仔细琢磨,《归国谣》应无政治深意,而是写实之作。沩山是一个盆地,四面青山环抱。沿密印寺门前的沩水而上,有一条支流叫清溪,发源于清溪坳,所流经的地方叫清溪村。清溪流入沩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滩,长满了青草,可谓之“青滩”。这片“青滩”于1977年开垦成了良田。进入毛泽东留宿处要经过一线长亭。毛泽东留宿处围墙之外原有许多民房,自然有“鸡声、马嘶、人语”。这些民房直到2008年才被拆迁。这首词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作者在此顿悟了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后开朗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国谣》是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在宁乡沩山密印寺留宿时所作。

[注释]

①“清光不令青山失”,毛泽东手书作“清光不今青山失”,“今”字疑为“令”字之误。萧永义《毛泽东诗词史话》(东方出版社,199612月版)认为,在排印出的文字中,“合”字误为“今”,应为“合”字。

②舒焚:《谈新发现的毛主席手书词两首》,《江汉论坛》1994年第11

③黄奇志:《月寄人间无限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月章句》,《广西日报》,2008912日第11

④丁正梁:《<归国谣>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时所作》,<党的文献》2008年第6

⑤刘谷东:<青年毛泽东千里徒步游学益阳》,<湘潮(上半月)2010年第11

⑥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5月版,第244248

⑦宁乡县史志档案局20111010日发布:《毛泽东与宁乡的三次亲密交往》,《宁乡县档案信息网》,《文史精华》

⑧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6月出版,第100

⑨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5月版,第250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