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沩山乡镇 访古湖湘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陈先枢 浏览:279

沩山乡镇指沩山乡政府的驻地镇。沩山乡位于宁乡市西部,西与安化县、桃江县交界,因沩山位于此地而名。沩山集镇旧名董家滩,今为行政区划沩山乡政府驻地。2015年祖塔乡合并于沩山乡。作为行政区划的“沩山乡”今辖沩山社区和沩水源、祖塔等4村。

沩山,又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周回百四十里”,为雪峰山余脉,最高峰瓦子寨,海拔1070米。沩山被称为宁乡众山之岳,又是宁乡、安化、桃江三县的天然分界线。因山高林密,云气蒸腾,气势磅礴,故有大沩凌云之誉。“大沩凌云”为旧宁乡十景之一。据说浏阳也有个沩山,晚唐宰相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特将浏阳之沩山叫小沩山(今名大围山),将宁乡沩山叫大沩山。《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四面水流深澜,故曰大沩。”亦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此开发而名。

沩山(乔育平摄)

沩山乡平均海拔900余米,属高山小盆地地貌,形成四面八方均沩山的景观,素有“小西藏”之称。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几里的盆地,明末举人陶汝鼐《游沩山记》称此盆地“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涧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这一盆地即今沩山乡镇。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之说。诚如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游沩山》所云:

平沙修竹望沩西,行近灵山路转迷。

叠翠几重飞黛色,盘蛇一道引丹梯。

飞桥彷佛过灵隐,结社相将到虎溪。

更向南崖寻瀑布,净瓶公案与新提。

沩山乡镇远景(陈先枢摄)

三国时沩山地区属新阳县,隋代始属益阳县。宋代始属宁乡县,清代属宁乡县沩山十都。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益阳管辖。19837月随宁乡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842月,由沩山人民公社改为沩山乡。2005年与祖塔乡合并,设立沩山乡。乡政府驻地集镇即今“沩山社区”,有纵横街道多条,集中在密印寺前,店铺多以当地名产“沩山毛尖”“沩山擂茶”招徕游客。集镇人口4496人。

沩山乡的民间建筑以祠堂最有特色。如沩山乡大冲村(今沩水源村)高氏宗祠,距集镇4千米,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09),系高氏迁宁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由高氏后裔高香亭、高雨贵等人所建。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宗祠戏楼(陈先枢摄)

祠堂为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由正殿(含戏楼)、厢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祠堂正殿正门上方匾额手书“高氏宗祠”四字,匾额上、左、右周边绘八仙、招财、进宝彩绘图案。进入正门即为戏楼台底,过道宽阔,左右为正房,台底两旁木柱以鼓形麻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木结构戏楼长64,5.2,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风、荷、梅等雕刻、纹饰精致古朴。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单,各戏班名称、演员姓名均有详细记载。光绪年间邀班来祠堂唱戏的,很可能是当时高氏族长高诗放(革命烈士高继青的祖父)。高诗放(18431904),字德元,号青增,同治年间投楚军,屡立战功,升授遵义协镇云南普洱总镇,诘授建咸将军,以提督军门记名。

沩山乡镇内密印寺是佛教沩仰宗发祥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为38.64亩,由灵祐禅师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开始建造。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曾任过相国的裴休被贬到湖南作潭州观察使,因他酷爱佛法,自愿拜作灵祐祖师的弟子,同时把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沩山出家。他奏请皇帝正式题赐这座寺叫密印禅寺,并为寺院捐集饭僧田千多亩。

密印禅寺(陈先枢摄)

寺院内现存具有唐宋建筑特点的山门、万佛殿、专修净业、藏经殿、祖堂、五观堂、选佛场、兵马房、僧人住房及其他房屋等19栋,建筑面积为8107平方米,传统建筑完好程度约为70%。寺宇规模宏伟,最高建筑近40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寒山殿、万佛殿、毗庐殿,东西辅以禅、斋等堂。万佛殿内墙壁嵌砖雕贴金佛像12812尊,金碧辉煌,蔚然大观。香火鼎盛时期,住寺和尚多达1500多人。寺院内尚存灵祐祖师亲手所植,高近30米、树干周长达7米的两颗千年银杏。“藏金阁”匾牌为唐相国裴休所书。20024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赴朴初为密印寺题写了“密印禅寺”“万佛殿”两块匾牌。

2002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长、沩仰宗弟子一诚大师前来密印寺考察。前来参观密印寺的人员络绎不绝,且每年从日本等地均有人前来密印寺寻根问祖。晚唐名相裴休撰联云:

雷雨护龙湫,洗钵安禅,昨夜梦伽蓝微笑;

松花迷鹿径,鸣钟入定,何人知节度重来。

位于沩山乡清溪村端山山腰的裴休墓,亦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距集镇约3.5千米。裴休,字公美,唐代孟州济源(今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中书门平茸事,即奏合宰相,先后任晗义、河东、凤翔、荆南四度节度使及湖南劝察使。裴好佛,卒于唐大中年间,终年74岁,其妻陈民葬于端山附近,史称陈夫人塔。端山古木参天,四周有灯盏峰、长香诸峰,俯视即为碧波荡漾的黄材水库。裴休墓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为30平方米,其墓碑、墓围、墓冢等保存良好。

沩山乡境内另有“仙人献宝”“芦花泉”“回心桥”“应声泉”“接龙桥”“油盐石”“来木井”“镜子石”“狮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秀水青山、峰峦叠嶂、翠谷幽深、古木参天的山水风光,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沩山乡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宋代诗僧惠洪品尝沩山毛尖后《题沩山立雪轩》诗,盛赞其“日长齿颊茶甘在,客去轩窗篆缕残”。

沩山毛尖属黄茶。黄茶与绿茶只是加工工艺有区别,黄茶工艺的最大的特点是闷黄。如果是沩山这个地方出产的毛尖,按绿茶工艺做,就是绿茶,按黄茶工艺做,就是黄茶。人们在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就产生了黄茶这一新的品类。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

沩山毛尖是黄小茶的代表。沩山海拔千余米,山上有天然形成的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林木繁茂,溪流密布,其茶园属黑色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非常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硒,再加上茶树饱受雨露的滋润,故而根深叶茂,于是形成了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的优异品质,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成的沩山毛尖茶叶形似兰花,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气芬芳浓厚,叶底黄亮嫩匀。品饮时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2016年,沩山毛尖由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7年,沩山乡镇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正文链接:宁乡市沩山乡镇 (baidu.com)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