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姓分谱序(初稿)序五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氏族源流》主编:寻霖 浏览:221

湖南族谱史略

《氏族源流》主编:寻霖


值此《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告竣之际。高家协先生嘱霖作序,霖自揣鄙陋,虽主持全省家谱收藏工作,但对各氏族却不甚了解,辞不获允,只得作一文以介绍全省家谱概况以塞责。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这种文献类型自古以来往往主要被称为“家乘”、“家谱”、“支谱”、“族谱”、“宗谱”、“通谱”等,虽然其形式大同小异,但收录范围却大有区别。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块甲骨,其上记录有商代武丁时期儿氏家族1114人的名字,可以说是中国族谱的起源,而战国时的《世本》,却是中国最早的族谱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宋代是中国族谱的转型时期。经过唐末五代连年战乱,原来的西北、中原门阀士族受到极大打击,形成大规模的民族事例、氏族迁徙,以往官修姓望氏族谱多失修或失传,已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一些新的士族产生。而私修族谱却盛行起来,宋代时,官府不再设立谱局纂修官谱,各家族各自为谱,纯属各家族私自行为。

宋元族谱今存世者约20种,安徽族谱即占一半,其中并无湖南族谱。

明代是中国族谱的定型时期。明朝创立之初,即极为注重族谱的教化作用,明太祖曾颁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代族谱体例与内容都较宋元族谱有所增加与完善。

到了清代及民国间,统治阶级意识到族谱在维护统治制度方面所发挥的“防微杜渐”的作用,鼓励甚至强迫民间修谱。清康熙九年,清圣祖颁布“上谕十六条”,其中第一、二条便是“敦孝第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而修谱建祠便是敦孝弟、笃宗族的最好体现。清代是中国族谱完善及集大成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富,卷帙之繁,为中国族谱之最。以致当时无无谱之族,无无谱之人。谱牒学也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其他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而家谱之不足,也为人所深刻认识。家谱之不可信,也是各方志多不列氏族志、各艺文志概不收家谱的重要原因。谭其骧先生亦认为“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其实,家谱作为一族自撰,又岂止仅官阶、爵秩之不可信,特别是湖南土著氏族(大部分已汉化,仅小部分至今仍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家谱,普遍存在攀援华胄、伪造始迁、讳言土著的现象,一些家谱还有明显违反史学常识的记载。因此我们在利用族谱这类型文献时,一定要有存疑之心。

湖南氏族少有自称唐以前迁湘者,据湖南各氏族族谱所载,在湖南历史上有四次外省氏族迁湘高潮,即(一)后唐同光间、(二)宋代、(三)元末明初、(四)明末清初。在这四个迁湘高峰时期中,惟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迁入湘东、湘东南最为可信,一则来湘日短,正史、方志有较多记载,二则其客家方言、习俗至今保留,与周边其他氏族有较大差异。而其他自称或后唐同光间,或宋时,或洪武初等迁入者,皆不可贸然全信。

由于湖南氏族大多自称元末明初时迁入,因此湖南宋代及以前纂修的家谱并不太多。(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载有晋代临沅《廖氏谱》,称据《舆地纪胜》及《抱朴子》所载。临沅今地属常德。今查《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一所载,其中仅称廖氏家,并未能称廖氏谱。

(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所载宋代湖南族谱仅衡阳颜学廷撰《颜氏家谱》一种,有文天祥序,称:“鲁公裔孙诩五代时令永新。诩之季子衡阳使君惠字叔岐,生四子,长元晋宦游衡郡,遂家于衡阳之石壁”。

今据寻霖主编《湖南氏族源流》(2006年岳麓书社出版)一书,宋元湖南氏族纂修族谱者尚有三十余家,如衡阳渔溪王氏,始祖万庄公,原籍真定府灵寿县,宋初以进士官邵阳令,卜居衡阳渔溪。北宋嘉祐六年(1061)始修族谱,有欧阳修序。南宋宝庆元年(1225)二修。宁乡易氏,始祖雄公,居浏阳,后裔隋大业间迁江西泰和。至欢公,仍归长沙,居沩上。宋开禧三年(1207)创修族谱。宁乡喻氏,始迁祖德彰公,宋建隆二年为潭州教授,无心仕宦,择居宁乡南岸。宋咸淳十年(1274)纂修族谱。

由于族谱为一族之史,普遍存在攀附华胄,伪造始迁状况,谱中世系源流、迁徙概况多不可信,又全不见实物,因此我们对各族宋代、元代修谱记载多有存疑。

明代湖南家谱见诸(光绪)《湖南通志》者有益阳刘宪撰《刘氏家谱》、茶陵谭时中撰《谭氏家谱》、茶陵谭玉瑞撰《谭氏家谱》,衡山茹瑺撰《茹氏家谱》,零陵蒋向荣撰《蒋氏家谱》,永明蒲彪撰《蒲氏家谱》,永明周鹏撰《周氏家谱》,桂阳朱克宽撰《朱氏家谱》共八种。

1991年《中国古籍善本目录》著录历代家传、家谱、玉牒共746种,其中明代家谱439种,而其中明代湖南家谱仅一种,即今湖南图书馆所存《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2009年《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明代湖南家谱四种,除江永《田氏族谱》著录为明宣德二年抄本,原藏江永档案馆无法确认外,其余二种皆藏湖南图书馆,今经鉴定,其实并非湖南族谱。则明代湖南族谱现存确认者,亦仅今湖南图书馆所藏《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彭泽纂修,明正德十五年刻本。此为湖南图书馆所藏四千余部族谱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族谱原件。

又根据寻霖主编《湖南氏族源流》载,自称明代即已纂修族谱的湖南氏族尚有二百余家:如衡阳渔溪王氏,北宋嘉祐六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5)二修,元延祐三年(1316)三修,元至正四年(1344)四修,明正统十一年(1446)五修,成化七年(1471)六修,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修。衡南沙塘王氏,迁湘始祖绍冕公。宋元丰十五年(1078)、淳祐二十年(1241)、元延祐八年(1299)、至正十三年(1353)、明永乐二十年(1573)、成化二十二年(1595)纂修族谱。衡山坪上文氏,始祖宝公。宋德祐元年(1275)、元延祐四年(1317)、至正十一年(1351)、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永乐四年(1406)曾五修族谱,皆修于江西固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衡山始修,称六修,正德十年(1515)七修。

清代、民国时期是湖南族谱的鼎盛时期,现存湖南族谱几乎全是清代、民国及当代所纂修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及形式都已臻完美。各家族对族谱都异常重视,如1937年《桂东寨前上黄族谱》书名页镌“一合族之源流备矣,较之他书尤宜珍重,平居则什袭藏之,倘遇水火寇盗,宁弃尔器用财贿,是谱之一册一页不可失也。凡我族人,咸致意焉”。

清代及民国间,湖南族谱一般沿用“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惯例,如1916年(长沙、宁乡、湘阴)《彭氏续修支谱》凡例称:“谱议三十年一修,如越三十至四、五、六十年,其中必有遗忘,实难查叙,不孝孰甚。”有些家族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续修时间,如长沙小桥张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1917年二修,1940年三修,1948年四修。四修序称:“倭寇为殃,肆行轰炸,人生物化,顷刻灰飞。为收族计,为文献计,为保存族粹计,故亟亟遂三修于国难荆棘之秋,不料长沙四战一火,旋又沦陷。我族家乘,适罹倭燹,多嗟残灭。”

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湖南民间修谱活动仍少量存在,如1950年(郴州)《李氏十修族谱》,1950年《邵阳梅塘贺氏四修族谱》,1952年(邵阳)《银录朱氏五修族谱》,卷首沿用四修,不另刊。但随着旧的宗族制度被打破,作为其组成部分及表现形式的族谱也遭到毁弃,延绵了千余年民间修谱活动也因此停顿下来。直至近年才稍得以恢复。但许多家族因老谱在历次运动中被毁而无法纂修新谱,从而使民间修谱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出现了许多空白与遗憾。

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中国族谱收藏最多的单位,共计达21000余种,其中明代族谱251种,清代、民国族谱13124种,又其中浙江族谱最多,为6365种,其次湖南2079种,江苏2067种,江西659种,安徽544种,上海396种,福建115种,湖北89种,广东82种。

2009年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录共收录数千家公私收藏单位2003年之前608个姓氏族谱52401种,以姓氏言陈姓2990种,张姓2597种,王姓2512种,李姓2157种,刘姓2029种,黄姓1733种,吴姓1631种,周姓1222种,杨姓1197种,徐姓1091种,林姓1028种。这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姓氏人口数量情况基本吻合。以地域言浙江12778种,湖南7948种。

据有关文章介绍,中国曾经使用过12000个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050个,但常用姓氏不到200个。湖南统计局统计,2005年湖南共有姓氏334个,各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列为刘、季、陈、张、王、杨、黄、周、唐、罗、吴、胡、彭、萧、何、邓、谢、曾、谭、蒋。

2012年由湖南图书馆编纂的《湖南家谱知见录》共收录273个姓氏,族谱8297部。(一)从姓氏言,刘氏677部,分布于全省54个县市,李氏509部,分布于全省48个县市,陈氏408部,分布于全省44个县市,张氏387部,分布于全省38个县市,王氏316部,分布于全省39个县市,周氏299部,分布于全省41个县市,黄氏259部,分布于全省33个县市,杨氏239部,分布于全省36个县市,罗氏200部,分布于全省31个县市,彭氏198部,分布于全省33个县市。这基本上与2005年湖南统计局统计之结果吻合。一般说来,姓氏人口越多,则其分布愈广,其族谱数量也相对愈。(二)从区域言,湘乡847部,涉及92个姓氏;湘潭799部,涉及108个姓氏;宁乡717部,涉及86个姓氏;长沙572部,涉及110个姓氏;益阳555部,涉及93个姓氏。由此可知,湖南族谱主要集中于湘北、湘中、湘东等经济较为发达,迁湘氏族较为集中之区域,而湘南、湘西南、湘西等湖南土著氏族较为集中区域部族谱很少。有些姓氏则是某些地区的特有姓氏,如浏阳的寻姓、蔺姓,石门的冉姓,常德的贵姓,邵阳的信姓、呙姓、银姓、车姓、羊姓,江永的义姓,益阳的习姓、凤姓,澧县的水姓,湘潭的用姓,湘阴的司马姓,长沙的师姓,湘阴的伏姓,巴陵的政姓、胥姓、淦姓,汉寿的牟姓,桃源的印姓、应姓,华容的季姓、宗姓等。

湖南族谱主要集中在各大型图书馆,如湖南图书馆至今约5000部,上海图书馆约2000余部。但由于私人收藏家如长沙何光岳、慈溪励双杰及民间仍有大量族谱,且新谱仍在不断修纂中,因此至今我们仍无法估计现存湖南族谱之数量。

澧州高氏为湖南望族,明万历间,澧州高尚志著《澧纪》一书,为今湖南仅存的几部明代方志之一,原书藏上海图书馆,今由澧州高氏族人费钜资影印行世,高氏于湖南文化之贡献可谓大矣。

《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主编·寻霖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