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宁乡市推出“快乐宁乡,最美沩山红色研学之旅”的精品游学线路。最好的成长就在路上。
快乐宁乡体验之游——宁乡游学线路:宁乡石仑关-云山书院-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沩山密印寺) 踏上红色文化之旅
跟随青年毛泽东在湖南游学的足迹,从宁乡石仑关-云山书院-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沩山密印寺,感受伟人的抱负和情怀;到大围山这个被誉为“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的地方,上一节最丰富的自然课;到雷锋纪念馆上一堂最生动的道德课、到长沙市博物馆、湖南省茶艺博物馆、湖南省湘绣博物馆,让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可观可感的体验;望城的柏乐园打造了首个主题分龄式研学旅行基地,将园区划分为“知识科普区、自然观赏区、体验考察区、励志拓展区、文化康乐区”五大板块,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体现鲜明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长沙县开慧镇的魔方营地,从自然科普到游戏娱乐,吸引大批孩子前来学习体验。
毛主席游学途中
这是一个自信青年穷游湖南的故事。在这次“穷游”中,毛泽东领悟到“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群众”的真谛。”
这段游学经历不但磨砺了其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优良品格,也为毛泽东十年后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把时间拉回到1917年的夏天,那一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青年毛泽东,利用暑假和同学萧子升一道,未带分文,采取“行乞”的方式搞了一次徒步的社会调查,走遍了宁乡、益阳、安化、沅江等五个县,历时一个多月,行程500多公里。
在宁乡游学期间,毛泽东深入社会,体察民情,沿途经过宁乡夏铎铺镇—香山公园—县城—迴龙山—云山书院—沙田镇杓子冲—沩山密印寺等,多处留下了青年革命者的足迹,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百年之后,这条路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既有秀美奇绝的自然风光
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让我们一起沿着伟人的足迹
以最质朴的方式去亲近自然和社会
用脚步去丈量生命的精彩!
沿着伟人的足迹
石仑关游学路经夏铎铺石仑关,突遇天降大雨。恰好此地有一家伞铺——李家伞铺,毛主席与肖子升就想去伞铺买伞。因为二人此次游学并没有带钱,毛主席便现场赋诗一首《七律•骤雨东风》,送予店家。其中,诗曰: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当时店家见其提笔成诗,很是钦佩毛主席的才学,遂赠送油纸伞给二人。
石仑关
如今,当年的李家伞铺门面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李氏的制伞工艺技术尚且还在。前来游学的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制伞的流程和工艺,还可以带走自己制作的油纸伞。
李家油纸伞
云山书院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通过同学何叔衡(“云山四髯”之一),对云山书院的历史与故事有所了解。云山书院院长周志刚介绍说:“1917年暑假,毛主席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了云山书院,与‘云山四髯’其三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彻夜长谈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影响了姜、谢等人,点燃了云山书院的星星之火。”此后,云山书院为黄埔军校输送了52名学生,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7人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新中国开国上将甘泗淇将军便是云山书院的杰出代表。
云山书院长廊
南轩文化园庄严宏伟的南轩书院、古风古韵的官步桥……一桥、一院、一楼、一牌坊、一坝和一广场,此处葬有南宋抗金名将魏国公张浚及其子南宋一代大儒张栻,历代帝王以张浚为宰相典范,明世宗在嘉靖三年下诏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
南轩文化园广场
南轩书院以张浚张栻墓为依托,以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为基本格调,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体现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南轩书院背靠罗带山,面朝沩水,青山绿水相间,宛如为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故居,位于宁乡县城西70多公里沙田乡杓子冲。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曾任新民学会执行委员长,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等。故居的书房是曾经毛泽东“游学”途径何家时住过的房间,据说这张大床也是毛泽东睡过的那张。
何叔衡广场纪念碑
何叔衡雕像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同志
谢觉哉故居谢觉哉故居位于长沙城西南近100公里的宁乡县沙田乡堆资村,一座有近两百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庭院式农舍,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这便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故居。谢觉哉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谢觉哉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系一所普通农家房舍,前临农田,后依山坡,竹松环绕,环境幽雅。
谢觉哉故居前院
谢觉哉同志雕像
沩山密印寺密印寺是中国南方一大名寺古刹,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西七十四公里的大沩山,主峰由数十座丛山环抱,突树其殿前中,山顶形成天然盆地,方圆4075平方公里,海拔1070公尺,碗蜓磅薄,怪石林立,地势险峻,漫山苍松翠竹,林间鸟语花香,溪流泉水清清,滚滚东流,是宁乡第一河流沩水发源之地。密印寺位于宁乡大沩山,如今大沩山上交通方便,四条螺旋形盘山公路像丝带从四面通向寺院。山上人民健康,六畜兴旺,五谷丰收,秩序安定,僧俗团结。登上大沩山,晴天居高临下,俯视数十里山河,如一幅锦绣屏彰,阴雨天彩云缭绕,则身立云端,似腾云驾雾。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空气新鲜,风景幽雅,气味芬芳,如入芝兰之室,更有素称大沩十景。
密印寺全景
红色之旅的缘由毛泽东主席说:“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毛泽东与密印寺结缘,自然是1917年暑假游学期间。那次,他在这里一住三天两晚,还与方丈两次长谈,可见“缘分”之深。这种缘分一直延续解放后,虽然没有机会再上沩山,他却关爱着这个地方。毛泽东与萧子升在密印寺期间的主要活动是两次会见方丈。萧子升在书中说,他们到达密印寺后,是法一安排他们住下的,可当二人提出要拜见方丈时,却被拒绝。但由于毛萧二人一再坚持,法一就答应把由他俩签名的一张便条送给方丈。“约摸十分钟,他们回来说方丈愿意马上见我们”。方丈注视一番来客,然后抬手一指:“这位施主是毛泽东。这位施主是萧瑜(子升)了”。“你怎么会知道?”毛泽东不胜惊讶。“两位施主是签了名的。”方丈不紧不慢地看着桌上的便条说。“可是,你怎么知道我们谁是谁?”萧子升追问。方丈答道:“毛施主一个字要占两三格,而萧施主一个格能写两个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见字识人,方丈实非凡品。
回望伟人之路
踏寻伟人的足迹
……
这是一场红色游学之旅
一次忆苦思甜之行
一次感悟伟人成长历程的难忘之行
一起学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
过一个最有意义的红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