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宁乡炭河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张涛 浏览:310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不断出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迄今为止出土的铜器数量已达300余件,其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食人卣、铜铙等更是名扬海内外。

通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湘江流域炭河里商周时期遗址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城墙、壕沟、墓葬、宫殿区等先后被发现,出土大量的陶器和200余件玉器。研究结果表明,从炭河里遗址“黄材青铜器群”概念的提出到“炭河里文化”这一名称的确立,学界已充分认识到以炭河里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原商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为主体高度融合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文化,是一支生存于西周时期但又独立于西周王朝之外的地方青铜文化,炭河里遗址很可能就是这支地方青铜文化或方国的政治中心——都邑所在地。

炭河里文化不仅与沩水流域出土的商周铜器群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整个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周铜器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炭河里遗址作为南方青铜文化中心之一,对于沩水流域乃至整个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铜器的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尽管数千年以来,炭河里遗址因河流改道改变了遗址的完整性,但仍顽强地保持着自然的主体结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程和当今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炭河里遗址与我国许多大遗址一样,遭受到取土建坝工程、园田化建设、挖河采砂、道路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破坏。

50年代末,因修建黄材水库大量取土筑坝,炭河里遗址开始遭受人为因素的破坏;60年代,由于修建防洪堤,遗址的主体部位再次遭到损坏;21世纪后,随着城镇建设的如火如荼,黄材河的采砂行为开始陷入狂热,承包商、开发商等皆觊觎着黄材河的优质河砂。短短的2008年至2010年,与炭河里遗址互为唇齿的黄材河便面目全非,惨不忍睹。随后,灰黄旅游公路的建设,炭河里遗址又再次遭受损失。

炭河里遗址内涵丰富、体量广大,许多问题纠缠难解,其保护工程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过去在保护中,尽管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用心良苦,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等,却在被动的保护中遭遇到太多的尴尬。由于诸多保护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单纯的、画地为牢、打补丁式的局部保护使得保护徒有虚名。考古发掘、城市建设、群众利益、政府管理等相互掣肘,群众、政府很难从大遗址保护中获得利益,其保护遗址的积极性遭到严重的挫伤。

作为土遗址的炭河里遗址,本身已十分脆弱,极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遗址区原来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由于河水冲刷,现主体区仅存23千平方米。此外,村民大量的挖沙取土对遗址与周边环境也造成极大破坏。再不加以主动保护,用不了多久,整个遗址就会消失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

然而,遗址到底该怎么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什么?面对汉白玉石碑上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端正醒目、严肃神圣的文字,如何寻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保护,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又达到惠及地方经济、惠及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是当地政府与专家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更新观念,重新寻觅遗址的保护思路,在思路的指引下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应该是炭河里遗址的首要前提准备,也是炭河里遗址落实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的当务之急。经过对炭河里遗址所在地的交通、自然环境、人口状况以及遗址的文化内涵等可行性论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成为了炭河里遗址保护和利用的主要模式。

遗址的保护是在自然环境中为抵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对遗址采取的保护措施。由于遗址处于自然环境中,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其保护必须要采取综合措施。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所做的主要就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遗迹采取回填保护或现状保护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在本体保护中采取一种“浮游”的方式,用桥、坡道、平台将人浮游于地面之上,尽量减少对地面的扰动,做到最少干扰、最小破坏、最大保护。同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使人们伫足其间便能感受到历史遗址给人的那种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

在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上,遗址的本体保护是第一位的,以覆土保护为基础,利用原址上移展示、原位展示、标识展示等方法,力争做到观众的一目了然。不去在乎寻求创新,而是揭示历史,尽可能将当时当地所有的原生态、原生民的生活方式、迁徙状况以静态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以场景展示为主体,为虚拟场景提供一个必要的空间,在想象力的自然释放时感怀历史。

当然,只进行纯粹的保护而不加合理的利用,并不适合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域,炭河里遗址的环境即如是。为此,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其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这一人文资源,是炭河里遗址保护的最好途径。

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周边地域所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无论在造型设计的奇巧、装饰风格的华丽,还是铸造工艺的精湛和体型的硕大气派诸方面,与商周王朝腹心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相比较,均丝毫不逊色。利用好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化元素,将这些特点通过博物馆和演示馆的外部建筑构架表现出来,是展示炭河里遗址文化内涵的理想方式之一。

博物馆和演示馆的设计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和鲜明的指向性,那种搁置在任何地方、能做任何用途的博物馆、演示馆,并没有一个意义上的高度。从客观历史出发,保持炭河里文化的内涵特征,是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演示馆形成开阔的室内大尺度空间,牢固、美观、逼真,既富含现代科技,又遵循个例特点。营造出开阔的空间和舒展的视野享受,能使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球。演示馆的建设,利用南方青铜乐器——铙的内部空旷的特点,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体现出炭河里遗址的雄浑、大气,针对炭河里的发展历史进行详解。以叙述一个古老族群的历史传说为主轴,重现迁徙、安居、征战、宴饷、乐舞、祭祀场景,突出潇风湘韵。让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人们感受到祖先一路走来的印记,看到数千年来南方文明的一个个片段,去寻找和把握自己的根。

为了达到介绍中国南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衰落等过程,其主体建筑——博物馆以中国南方青铜器罍盖为外形框架,内部用较少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与现代科技相互配合进行展示,重点以演绎四羊方尊、人面鼎、铜铙的故事来重构古国文明的如歌岁月。

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配置是遗址公园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景点分布、植物配置手法和景观线路框架及整个园区的功能分区是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环节,考古遗迹与兼有休闲、观赏性公园的软硬景比例搭配及硬质景观材料选择处理手法的不同,决定该遗址建设品位的高低。塅河和黄材河流经遗址区的两岸,尽力恢复远古的湿地环境,近岸处培养水生植被,改善岸边环境,岸边停留休憩的场所采用木质铺装和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式,游人在这里休憩、驻足,有亲切的归宿感。公园内保留自然植被,人工栽种相应树木,通过植物与建筑、小品、水景、铺装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游人在公园中仿佛回到大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黄材河、塅河变得更加风光旖旎。

诚然,在炭河里遗址范围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公园中优美的环境与博物馆、演示馆的协调,是利用的方法。炭河里遗址只有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经过充分、全面、细致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保护和利用有机的协调,才能够达到共赢的目标。离开利用只谈纯粹的保护对炭河里遗址而言是没有出路的。

图一:环境现状分析图

图二:考古发掘的宫殿基址

图三:考古发掘的壕沟

图四:黄材河现状之一

图五:黄材河现状之二

图六:规划后的炭河里遗址宫殿、城墙及壕沟

图七:规划后的博物馆

图八:规划后的演示馆

图九:规划后的黄材河湿地

图十:黄材河旁水榭


链接:http://www.hnkgs.com/show_news.aspx?id=397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