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水,是一座富矿,值得最多的探寻与挖掘。商周四羊方尊在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处的炭河里面世时惊艳了世人,荣登“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秀丽沩山群峰下的神奇沩水,滋养了一位传奇诗人——齐己,他是全唐量产排名第五的诗人。沩水是一条孕育了器与人的灵秀之河,值得学子们在暑假里好好探寻与思考。
山称禅首归心印,这里是齐己的启蒙学堂
都说湖南是全国的“教育强省”,激励读书、崇文重教的风气由来已久。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唐代瓷器上有劝学诗“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从兴邦治国之道出发鼓励学而优则仕,并寄望于当时相对于世袭制更为先进的科举制选拔。而在今天长沙开福区望麓园还曾有沩宁试馆,是清同治四年刘典为宁乡籍学子来省城科举考试倡建的居住和学习场所。不过,鼓励与支持,提供平台或者工具,这些显然还不是理想教育的全部,在唐代潭州的沩水河畔,有一个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他叫齐己,被清代纪晓岚赞为全唐第一诗僧。他本名胡得生,是在沩水河上游同庆寺佃户人家的穷孩子,读不起书,进不了学堂,7岁起就替僧少田多的寺院放牛。也许大自然是最好的启蒙课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己在欣赏着黄材盆地胜景时,买不起纸笔就用树枝在牛背上写诗,让僧人们惊叹不已,便劝说齐己出家。能管饭,能学习,还能继续写诗,我想是齐己的最初心愿,于是他在同庆寺出了家。
不要小看了同庆寺,它可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沩仰宗开创者灵佑和他的弟子慧寂,退居隐修之所。而齐己正是拜慧寂为师。
齐己出家后依然酷爱写诗,从现存于世的《白莲集》,852篇诗文里可以看出他云游天下的学习足迹。除了同庆寺,他先后长期栖居过潭州岳麓山上的道林寺和衡州东林寺。在名师的启迪下,诗友唱和中,在山水的课堂里,齐己还遍游终南山、华山以及江南名胜,晚年应邀为荆州龙兴寺僧正,最后圆寂在江陵。
这位酷爱写诗的放牛郎,终于从沩水出发,在山水的学堂里,完成了他的学业,并交出了惊人的成绩。仅诗歌的成就来说,齐己在诗歌的鼎盛时代唐朝也足够在当世闻名天下。清康熙四十四年编撰的《全唐诗》里,排在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后面的第五位高产诗人,就是湖南人齐己。并且,他和刘蜕、李群玉、胡曾一起,成为开始在文坛绽放属于湖南之光的晚唐湖湘四家,改变了盛唐湖南文学主要由外籍寓湘诗文构成而本土作家仅有少量作品点缀的囧境。
水齐诗囊为己乡,风景这边独好
有学者认为西方人行走山水探寻的是蛮荒之美,而东方人对山水的欣赏重点是人文之美。我觉得沩水之美,倒是两者兼有之。
晋郭璞在《水经》里简明道出了这条河的来历:“源出宁乡县花马仑,东北流二十五里,经沩山,名沩水”。清代出生在长沙本地的王闿运获取的信息显然更详尽,他在《游沩山寺记》里则说:“沩水出益阳马头山。今安化东地当益阳西南马头山,即沩山也。‘马’‘为’皆取兽形名山,因以号水。水有四源,当以最西者为沩山,而今以山泉悬出者为沩源,近在寺西南六里。唐时有相地者,以沩山有青莲花香,寻源入山,得地建寺,则移沩源并移山。”
前人看山水,依然是从自然的秉性出发,凝聚志同道合的人气,形成独特的人文。我最开始见到沩水,是在靖港的沩水大桥上,那是它汇入湘江的口子。彼时我正在探寻《水经》里接洞庭的“高口水”,只默默路过并看了它一眼。如今我携着齐己的诗卷而来,“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在这样清新、秀丽、孤傲、素艳的人文风韵里,沿着自然的路径去行走,感受着不同时空与四季对比,从沩水入湘江口溯流而上,一路欣赏黄材盆地的山水之美。
连绵的群山上茶树茂盛,那可能是“禅茶一味”的最初灵感来源;黄材水库如浮萍般的孤心小洲上一位“渔父”,在白日如焰火的炙热里静心垂钓;我受到一户陈姓人家的好心引导,越过丛生的荆棘与杂草,终得以找到晚唐相国裴休的墓地。
这里的山水也是我们的理想学校,而好的教育实现,不必读完所有的书,但诗篇是最要去读的,自己也要多动笔。如此理由,我们不能不多踏寻沩山、沩水,以及与它们不仅是地理关系上亲密的铜官、石渚湖、湘江,并认真读一读长沙铜官窑瓷器上的“唐人选唐诗”,也读一读齐己的《白莲集》。他一生经历了晚唐和五代中的三朝,既历经乱世,也是湖南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里除了幽深禅意、独特风景之外,还有人间烟火现实,那也是一所理想学校实现完整教育的必要内容所在。
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00823a035z300?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