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解锁千年文脉,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宁乡司法局 浏览:373

7月16日,“国宝回家——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启动式”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举行,标志着为期三个月的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序幕。消息一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各地游客闻讯而来,特别是广大宁乡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一“饱”国宝眼福,乐享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幸福宁乡实至名归!

宁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文化遗产时间跨度大,古建筑、纪念性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石刻以及各种可移动文物类别齐备,目前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5处、市级21处、县级69处。当前,宁乡正全力“建设省会副中心、挺进全国前十强”,文旅融合发展条件成熟、大有作为,让更多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助力“工业强市、幸福宁乡”。

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相得益彰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乡历史悠久,英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涌现了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革命先驱“宁乡四髯”、一代名将甘泗淇、陶峙岳,以及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等杰出人才,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市共有红色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一般红色文物点8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另外还有张南轩墓和炭河里遗址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宁乡的考古工作可以说是由炭河里遗址开创先河,从1963年就开始发掘,1976年最终确认为西周遗址,2001年至2005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宫殿建筑、铜器墓葬等重要遗存。

炭河里遗址可谓家底丰厚——这里先后出土了以“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300余件,填补了湖南商周史文化缺失,对湖南地方史、南方青铜文明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形成并确立了“炭河里文化”,成就了“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美誉。坐落在此的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是湖南省唯一的青铜文化专题馆,内有藏品500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200余件。一级文物里面包括有“瓿王”之称的兽面纹铜瓿以及铜铙、提梁卣等,兽面纹铜瓿在2021年“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暨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

炭河里遗址由西周城址区、墓葬区、青铜重器出土地组成,地处国家级沩山风景名胜区,现存面积2.3万平方米,2004年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跻身国家大遗址,纳入国家“十二五”“十四五”重要大遗址保护单位名录。经过多次发掘以及认真研究考证,炭河里遗址和炭河里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湖南商周时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湖南乃至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形态,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不仅在湖南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正是因为在炭河里遗址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众多青铜重器,宁乡被称为了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根据炭河里遗址的规模、出土文物的具体位置及区域分布,在2012年到2021年长达9年的时间里,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乡沩水、楚江流域的老粮仓盆地、流沙河盆地开展了文物考古调查,发现了罗家冲、藕塘等多处商周遗址。20211月,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与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建成炭河里工作站,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研究、罗家冲遗址调查报告整理、出土器物修复等工作,并对接参与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课题。20223月,又启动了沩水流域文明探源工程,对黄材盆地、月山盆地、横市(铁冲)盆地进行深入的考古调查,该工程将于202311月竣工验收,目前已发现了23处商周文化遗存。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楚沩大地的璀璨历史文明,也证明了宁乡绝对不是边陲蛮荒之地,甚至不是一般地方政府的治所,这些发现填补了宁乡历史的空白,基本建立了宁乡历史的时空框架,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宁乡及至湖南的固定认知。

机制护航,保护展示并驾齐驱

多年来,我市通过多次文物普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市还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思考、去行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了自然资源、水务、文物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在坚持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坚持文物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将文物修复与改善周边环境相结合,与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相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做好相关衔接工作,明确文物守护人员及守护职责,树立文物保护标志说明碑。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及附属文物的安全管理,明确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缮保护古代文物建筑,为基层保护修缮文物、传承文化遗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考古发掘不仅仅是将地下文物发掘出来,其主要目的是传承古文化,为此多年来,我市多次积极组织协调开展研讨会和展览、出版专业书籍,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成果服务社会公众,通过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长年持续进行报道,拍摄制作专题片,出版书籍等方式,深入挖掘和丰富宁乡文物和旅游文化内涵,对外讲好宁乡故事,强化历史记忆。同时,组织开展多种样式的社会教育活动,送展览、讲座“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活动规范化,全面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让文物科普知识、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宁乡西部的巷子口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商贸集散地,有丰富的林、竹及农副土特产品资源和硅、钨等矿石资源,同时,她还是个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镇,是“状元故里”“理学源头”。这里有曾繁华千年、十里单行铺面的老街——文昌街,有“献宝台”“识山楼”“古石桥”“兰花屋场”等名胜古迹和“白水洞瀑布”等自然风景。经普查发现,巷子口镇有古民居7处,古石桥41处,古墓葬(群)13处,古驿道2处。

据了解,兰花屋场是宁乡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古民居,为了让这一古建筑得以永续留存,从2000年开始,我市先后对兰花屋场进行了5次大的维修。修缮后,在室内进行巷子口镇历史文化展陈,张浚、张栻、易祓、张毅等巷子口镇历代文化名人和极具镇域特色的民俗、民风、非遗等在此得到充分展示。

2021年127日,我市文物部门、东湖塘镇政府工作人员等人来到东湖塘镇泉山村“起义投诚人员”刘昌峨墓前,正式为刘昌峨墓立碑,宣告其墓地为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乡出了很多像刘昌峨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墓地、故居,更要传承好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文物科副科长孙丙丽介绍,通过多年努力,如今甘泗淇故居旧址、鲁涤平故居、清泉宋氏家族墓等宁乡域内1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大多数都已经立碑,明确了保护范围和职责。

炭河里遗址保护范围以农田为主,沩水、黄材河、塅溪河流经遗址本体,这些对于遗址的保护发展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2011年,宁乡成立以县委书记为顾问的炭河里保护发展领导小组,以人大常委会主任为指挥长的炭河里保护发展建设指挥部,明确了“宁乡县炭河里遗址管理处”专职机构,组建了炭河里遗址日常巡护队。2013101日,《炭河里遗址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加强炭河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2013年,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正式成立,肩负起了炭河里遗址“贴身管家”的责任,累计争取上级资金超过3亿元,完成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主体及陈展、文化长廊景观、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青铜重器出土点保护与展示等工程。多年来,从总规、到详规、再到专项保护,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传统防范与现代技防相结合的安全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工作向着专业化、精细化迈进。

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蓬勃兴起



7000年聚居史、3000年建城史;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数千年的时空更迭,为宁乡这座千年古邑创造了无数文化记忆。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宝贵财富,是宁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重要物证。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我市积极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开发利用,使其不断“增值”。

以炭河里遗址为例,多年来紧随文旅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利用遗产资源禀赋,着力在“挖”“建”“用”“管”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文物“活”起来;高标准谋划建设,让旅游“火”起来;用心做好结合文章,让群众“富”起来。同时,与状元故里、千年古镇巷子口、沩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沙田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文物单位构成了宁乡西部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团”,形成了文物、旅游、农特产品、就业之间的强大合力,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为宁乡乃至湖南的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遗址文物的自身价值和相应附带的社会价值。

2016年,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共展示和珍藏文物5000余件(套),通过场景及实物展示,辅以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全面展示炭河里文化,已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成为观众最多的县级博物馆,实现了文博资源的活化利用,放大了博物馆的文旅引领功能、地区文化交流功能、城市形象宣传功能。2017年,根据炭河里文化为元素创作的《炭河千古情》大型歌舞剧推向市场,成为旅游爆款,多次刷新湖南省大型室内旅游演出场次最高、观众数量最多的纪录。

2020年,炭河里青铜王国考古体验中心建成运营,中心通过现场教学、模拟考古等方式,累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近40万人次。同年,四羊方尊出土点遗址建成,并移交龙泉村村委管理,让四羊方尊遗址、龙泉漂流、甘泗淇故居等景点联成一条精品乡村游线路,带动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开辟了新形式和新前景,湖南省文物局将此案例作为保护利用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2022年716日—108日,炭河里景区举办“国宝回家——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期间,鼎王人面纹方鼎、饶王象纹大铜铙、瓿王兽面纹铜瓿等20余件宁乡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首次集结回家,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展出,本次文物展览依托5G云网底座,结合XR空间计算能力,在湖南首次数字化展示“四羊方尊”等国宝文物。

“过去只知道炭河里青铜器做得特别逼真,但不清楚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心想作为工匠们吃饭的‘本领’,肯定不会外传,没想到博物馆介绍得这么详尽,使我们感受到优秀传统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到了难得的青铜制作工艺技术知识。”游客周先生告诉记者,“来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参观,不虚此行,今天过得特别有意义。”“国宝回家——宁乡首届青铜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的自豪感。

与此同时,通过创新举办以“国宝回家”主题的艺术节,我市还陆续开展青铜文物展、文创产品博览会、农特产品展销会、泼水节、音乐会等九大活动,将最大限度发挥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效果,有效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在青铜文化艺术节期间,预计能新增省内各地游客10万人次以上,带动当地旅游增收,加速恢复文旅市场;结合沩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周边大小景点,如沁人心脾的沩山漂流、龙泉漂流、天紫漂流,山水一色的青羊湖,茶山上的避暑小镇沩山,晨钟暮鼓的密印寺,引人入胜的千佛洞,古朴清香的南轩文化园等,搭配一小时车程的灰汤温泉、韶山花明楼红色之旅,游客可组合出多种线路的“两天一晚”周末游进行个性化选择,成为疫情背景下省内短途游、长株潭周边游的上乘选择。

十余年来,因炭河里遗址而催生的文旅事业,带动了黄材镇以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撬动当地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消费26.5亿元,带动村民就业6000余人,为70多户贫困户提供景区范围内的就业岗位,炭河里景区也成为湖南考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样板区。灰汤千张皮、道林酸枣糕、龙田扎肉、回龙铺猪脚等乡土特产,也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火热而变得供不应求。楚沩大地上,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化旅游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花明楼,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少奇铜像广场、少奇纪念馆、少奇故居、花明园等红色景点,体会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

在巷子口镇官山村,当代黎首文人纷纷前来拜谒、中小学生开展游学活动,这里长眠着湖湘文化创始人之一的张栻与其父亲,坐落着展现南轩思想产生、发展、成熟的南轩文化园。

在沙田乡,省内外各地党员干部走进何叔衡、谢觉哉故居,用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精神特质浸润心灵,为思想建党筑牢了精神根基……

文旅相融的今日,人们已无需在厚重史册中苦寻踪迹。来到宁乡,一步一景间,诗和远方相伴左右,流传于世的文化瑰宝和历史遗迹,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一路见证,一路保护……


沩宁高氏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环中路57号2楼A区       电话:0991-8734541
新ICP备2022000135号-5